《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804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5 5开场白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 检查作业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 (同学推荐,朗读课文)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 读第四声;燕,yan 读第一声)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

2、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 2):朝服衣冠,窥镜_于是入朝见威王_能谤讥于市朝_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燕王私握臣手曰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2。忌不自信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6。

3、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 4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2 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

4、?(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理解句子,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

5、“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1, “八尺”请问有多高?(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 尺=10 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 尺=7 寸;1 寸1。33 厘米所以,八尺=1。86 米左右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 (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

6、不自信。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 (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 (模仿)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 ,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 (

7、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 10-15 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 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 (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

8、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 (言为心声)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 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2 句整句 3 个对照邹忌齐王妻-()-宫妇左右妾-()-朝廷之臣客-()-四境之内老师:好在什么地方?学生 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 2:受蒙蔽。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学生齐声回答:讽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