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535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21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1 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 1 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 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

2、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 ,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3、。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 )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 、 龙须沟 ,小说骆驼祥子 、我这一辈子 ;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 ,当代作家刘心武,他

4、的作品钟鼓楼 ,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 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

5、读能力。 (投影课文第一段)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问:你能记起什么内容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把它们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或是问:这一段里说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影响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 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

6、想。 ” 2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5 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A 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 (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 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 C 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 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3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

7、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 ,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 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

8、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 ,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 “过往不多” 。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

9、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 (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 )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

10、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 1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

11、说的。 ”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 “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 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4 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 。 。 。 。 5 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12、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 (见“单元知识” ) (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

13、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1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 ,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 。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14、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五、研究性作业 对佛山旧城区(或你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进行考察,分析它们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当地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当地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这类建筑表及其表现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补充: 一、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

15、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 ,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 。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二是一个大字“忍” 。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 ,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汪曾祺全集六116 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