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58101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 福建泉州仰恩大学 王艳红,赵玉华摘要:本文分析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其的影响提出几点预防的策略与建议。关键词 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预防对策道德与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知的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认知水平低、道德发展不完善和道德观念扭曲造成的。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精神空虚、缺乏理想,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接受反动的道德观或

2、受错误的道德逻辑所支配;存在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战胜强烈的直接需要等因素。家庭、学校和合适的社会环境,对于促进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与特点1、道德认知发展的涵义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知,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它主要包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道德因果关系的认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三个基本环节。道德认知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开端,是个体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先导,能对道德行为进行推测和判断,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指向作用。道德认知发展包括道德知识的领会、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知识的领

3、会,指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道德评价能力是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某种道德行动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能力评价的发展是道德认知的形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发展有关;在此之后是内化道德知识直至道德信念的产生(领会-内化-信念产生)。人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主体与客体冲突和协调的、道德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发展过程,它不仅有概念的掌握,更有对概念与观念的了解、分析与内化于个人言行之中的统一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与完善,正是反映着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整体水平。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来研究道德

4、认知发展,把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1。(1)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2)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儿童按照人们所称的“好孩子”的需求去做,以得别人的赞许,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儿童希望避免执法的当局

5、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的道德。(3)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个体维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2。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按阶段发展,不能跨越的过程,该理论强调道德是由未成年人内部产生的,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主张通过提高未成年人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其道德水平2。3、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与道德认知发展未成年人正处于

6、身心发展时期,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其特点是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能力差,对道德准则判断还未成形。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被动接受多于主动选择,所以不良文化市场的内容很容易影响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渗透到儿童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仅仅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还具有:第一,各层次的需求是同进存在、相互交叉的。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求,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无法同时追求或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满足低级的需求。第二,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最为迫切的需求表现是不同的,即重要性排序不同。第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性。一般情况

7、下,未成年人的需求层次大体有五种,他们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诚信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然而,伴随着需求有相应的道德认知的产生。第一级需求大多数人的需求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因为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求,这种需求、动机、行为间的循环揭示了满足需求具有很大潜力。处于道德发展不同阶段和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个体常常发生冲突,处于相同道德发展水平的个体可能因有不同需求而产生千差万别的行为,有相同需求的个体

8、可能处于不同的道德阶段。如果未成年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影响道德认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道德动机,进而产生不良的道德行为,甚至有犯罪行为发生。二、未成年人犯罪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系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低下与不道德行为发生是直接相关联的,与犯罪行为也是不可分的。若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不良和方式不当,使其道德认知发展的扭曲或发展不顺利,将直接影响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环境与犯罪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两者缺一不可,个体的生活经历是决定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个体人生发展旅途的早期阶段,家庭、学校是最重要的,而到了人生的

9、晚期阶段,独立于环境压力之外的人格因素具有决定性意义,年龄越小越依赖环境(主要依赖父母亲),而对人生后期的人格因素,也是在人生初期打下基础,所以,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一是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平不高或扭曲,这对未成年人起到直接的教唆作用;二是教养方式不当,就可能产生以下的连锁反应:溺爱冷落无所适从(或少教养打骂口服心不服)家庭内聚力下降逆反心理反社会行为;三是家庭气氛不融洽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如果家庭中充斥极度自私、暴力、欺诈、犯罪行为榜样,也会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是家庭中存在情感虐待和情感忽略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

10、生。影响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完善,以及教师自身的威信不高。我们知道,校纪校规是孩子最早接受的社会规范,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如果过分苛刻,赏罚不明,正气树不起来,歪风刹不住,将对学生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学生不受约束,抽烟、喝酒、打架、早恋以及拉帮结伙之风蔓延,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学风不正。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学生的品质、身心问题将被掩盖、积压、由“缓慢变化”到“习惯自然”。另外,个别教师为人师表可能做得不尽人意,对学生不一视同仁等,也会给学生的判断是非的标准打了折扣。2、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与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

11、有很多原因的,最根本原因是未成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会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反之,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道德认知发展,甚至导致犯罪;教育者(父母、老师)对不合理需求解决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其道德认知发展,若教育、引导不当,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不完善或扭曲,会引起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策略与建议根据未成年人的道德思维方式、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我们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道德认知理论的研究 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按照柯尔伯格理论,道德认知的发展是按不可跨越的阶段进行,并且“思维方式的每一个发展性变化中,儿童都是靠他们自

12、己来做出某种发明的,而不是从外部经验强加给儿童,变化是以对他们的经验的积极的重新组织为基础的,变化是冲突引起的3。”首先,教育者要了解未成年人所达到的道德发展阶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促进其逐步发展,并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来循循善诱地进行道德教育。其次,道德思维方式是由内部产生和发展的,主张真正重视道德冲突,这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主张通过实践来引导儿童,促进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致的。教育者应使受教育者注意到自己真正的道德冲突,考虑自己用来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和理由是否恰当,找出自己的思想方法的前后矛盾和不恰当之处,寻求

13、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思维方法和途径,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助其认识下一阶段的那种类型的冲突。如,在班会课上,教师可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然而要分阶段、分年级来进行,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该方法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由具体到概括、从表面到本质地得到发展。2、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力度 逐步提高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14、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要推行体验教育就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课堂、两个阵地,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实践教育,既进行认知教育又进行实践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通过实践体验,把道德内化为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1)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

15、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学生应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2)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手段 教育者通过采用面对面的引导和“寓教于乐”的形式,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也不是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向未成年人灌输道德观念,来帮助其通过自己的理性和推理能力实现道德上的自主,进而使其思想道德发展完成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根据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强化道德实践,完善学校德育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到“知”和“行”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6、。(3)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 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德育就是德育课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整体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强化学科渗透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目的。3、加强家庭道德的影响力 创造提高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小环境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深刻说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听到一句俗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告诫人们,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要为子女做出榜样,如果父母这个榜样出偏差,可能沾上不良的习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