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57079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33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徐 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016-09-21,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 二、学业质量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四、教学提示与教学活动示例 五、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学业水平考试,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

2、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出现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1、国际大背景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3、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提升其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对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1)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经合组织OECD、欧盟E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澳大利亚:Key comp

4、etencies;英、法、德等国: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 韩国Key competencies、critical competencies,等,(2) 海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基于终身学习的全民教育。1996年UNESCO“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作为一切重大教育行动和变革的指导原则。该原则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提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强调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经过发展,到20

5、03年,形成“终身学习”五大支柱。,实际蕴含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 UNESCO、OECD、UE、USA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4Cs: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creativity)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2、国内背景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2

6、012.11,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修养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4.4,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4.5.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体发展的需求。 核心素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基础,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7、。 4、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要素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DNA)。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任务。,(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

8、究成果为依据的。2013年教育部成立“核心素养研制组”,他们提出了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核心素养在三个领域的内容以及主要表现。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所必备的综合性品质或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条件。,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

9、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最终目标:形成全面发展的人(2016-09发布),核心素养是学

10、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具有综合性。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个体具备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不良结构问题时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学习而获得。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同课程的学习是其获得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三)对学科核心素养定义的确定:,1.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因此要确定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1、,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2)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1

12、)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历史是什么”这一历史哲学命题。 对“历史”一词,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两种: 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客观存在的过程) 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人的主观对客观过程的看法) 从大的范畴来看,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史学”或“历史学”,是以人类史为研究对象的,即是以“人类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为研究对象的。 英语的History,人的故事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饮冰室合集 陈衡哲:“历史是人类全体的传记。”西洋史 德国学者雅

13、斯贝斯:“历史乃是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我们谙熟的,而且我们也是从那里生活过来的”。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美国“新史学派”代表鲁滨逊:“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的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新史学,但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是不同的概念,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观性) 史家撰写的历史:撰写的历史,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撰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或描述。在这个过程

14、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主观性作用于客观性) 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是史家撰写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的源泉,同时它也依靠史家的撰写而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对史家撰写的历史来说,其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即撰写的历史,首先要符合客观历史的真实,这是撰写历史的最高要求。,但一般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撰写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不仅是因为史料问题,还与人们的主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解释历史,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任务、现象的叙述就会不同。一切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一

15、种历史解释,不同的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 因此人们不断地研究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前人撰写的历史,希望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这就涉及历史哲学问题。,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就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更新的真理认识。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人们要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因此人们不断追求历史的真实。 “历史哲学”一词是伏尔泰在18世纪创造的.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认为,历史哲学的意义就是回答“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What is History?他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

16、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人们研究历史,是希望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特别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描述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等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

17、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巴勒克拉夫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日益增长,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 “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甚至包括对马克思的分析抱有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赞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园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历史哲学,它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甚至在非共产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也长期不断地被接受为历史哲学,这不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潜力,而且证明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接受了检验。”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7、261-26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