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65477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说课稿高一语文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 演讲演讲一、说教材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

2、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

3、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 ,这样就相对容易了。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五、说教法与学法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

4、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六、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

5、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 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

6、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 年 4 月 16 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 73 岁.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三)问题探究(“有学问” , “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1、先生讲到桃花扇 ,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

7、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 ,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3、先

8、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四)拓展提升1)描写手法1、

9、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侧面2)课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学习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也不能让一些自主学习

10、能力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参与其中,如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 731 部队揭秘后的观后感,又如看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后的感想。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五)总结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 ,学生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