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记叙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498011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记叙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大学语文(记叙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大学语文(记叙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大学语文(记叙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大学语文(记叙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记叙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记叙文)(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考大学语文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 考核要点,1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文中冯谖在薛地尽烧债券的情节,表现出冯谖注重民心向背,而“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证明了尽烧债券的效果,从而体现出,有了民众的拥护才有政治家的根本前途这一民本思想。 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冯谖客孟尝君 考核要点,3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 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在再三弹铗的情节中,三次弹铗是行为描写,但三次的不同要求用语言来表达,表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

2、下和善于计谋的性格特点,孟尝君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他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在“烧券市义”的情节中,对两个人都有行为、语言的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智慧和孟尝君的目光短浅。在“游说梁王”的情节中,对冯谖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则表现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善于巧妙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为孟尝君夺回权利。在求“立宗庙于薛”的情节中,则只写了冯谖的一句话,却表现了他善于利用宗族关系中宗庙之重来保护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孟尝君则只有言听计从的份了。, 冯谖客孟尝君 考核要点,4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

3、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盂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人胜的效果。, 冯谖客孟尝君 考核要点,5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文中通过写冯谖由“贫乏不能自存”到三次“弹铗而歌”

4、,由焚券市义不被理解到孟尝君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再由“有一窟”到“复凿二窟”的成功,保证了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整体结构上一波三折,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达到了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冯谖客孟尝君 真题链接,1.下面文章中,用“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来寓意巩固权力根基的是( D ) A.秋水 B.论毅力 C.垓下之围 D.冯谖客孟尝君 2.冯谖客孟尝君中体现的孟尝君的基本性格有( AB )A.礼贤下士 B.宽容大度 C.目光短浅 D.精明强干 E.深谋远虑 3. 冯谖客孟尝君开始写冯谖“无能”、“无好”、“贪而不知足”,后面却通过“署记收债”、“焚券市义”、“营谋三窟”来表现

5、他的超人才干,这种表现手法是( C )A. 一波三折 B.前后对比 C. 欲扬先抑 D. 铺垫反托,垓下之围考核要点,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本文所表现的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英勇无比,能征善战,知情重义; 二是不善用谋、不善用人、只爱逞匹夫之勇,导致众叛亲离、最后由强而衰、走向失败,却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换言之,就是军事上智商高、政治上智商情商都低。,垓下之围考核要点,2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客观地、辩证地评价了项羽。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

6、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项羽致命错误是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他不读书、不师古,背信弃义,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垓下之围考核要点,3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三个场面的描写各有特色。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并用,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用行为描写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在自刎乌江一场中,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以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

7、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垓下之围考核要点,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司马迁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加入合乎情理的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性格。“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予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

8、果十分显著。,垓下之围真题链接,1.垓下之围上所描写的主要历史人物是( D )A.司马迁 B.韩信 C.刘邦 D.项羽 2.在垓下之围中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心境的一个场面是( D )A.东城快战中连战数将 B.无路可逃时怒发冲冠 C.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D.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3.因愧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这一情节,所表现的项羽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C )A.无可奈何 B.勇猛无比 C.知耻重义 D.专持武力 4.在垓下之围中,项羽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 B )A.兵太少,非用将之罪也 B.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C.将叛离,非自我之罪也 D.敌太猛,非我弱之罪也,张中丞传后叙考核要点,1概

9、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张巡的性格特点是: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的性格特点是: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忠贞刚烈,张中丞传后叙考核要点,2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盼主题,从

10、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张中丞传后叙考核要点,3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中为许远辩诬时,先驳斥“(许远)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论点,驳斥时用当时的艰难形式和许远的表现的事实来证明“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的正面论点,从而驳斥反面论点;接着驳斥“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据,驳斥时用了类比论证法,以“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例子做类比,证明城陷必有所始,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而不是许远不尽力,诬陷的根据站不住脚。,张中丞传后叙考核要点,4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

11、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张巡的肖像描写,“巡长七尺,须髯辄张”,“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常”;语言描写,与于崇的对话“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表现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城陷后,“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巡曰:汝勿怖死,命也。”表现出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南霁云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射箭浮图以为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城陷被掳时张巡一句话,“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行为描写,拔刀断指、射箭浮图,这些都表现了南霁云忠心为国、嫉恶如仇。忠贞刚

12、烈。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首先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段。,张中丞传后叙考核要点,5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本文中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其中得益于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之间主与从、文官与武将互相烘托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而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张中丞传后叙真题链接,1.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人是( B )A.张巡 B.韩愈 C.许远 D.司马迁 2.在张中丞传后叙中,

13、作者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A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3.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的性格特征是( D )A.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C.骁勇善战,忠实诚信 D.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当南霁云拔刀断指时,作者写道:“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这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C )A.对比反衬 B.铺垫烘托 C.侧面烘托 D.行为描写,种树郭橐驼传考核要点,1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2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本文的中心旨意是:借植树能

14、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种树郭橐驼传考核要点,3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本文在说理方面,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种树郭橐驼传考核要点,4指出文中的对比方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本文在第三自然段中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

15、对比手法。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都构成了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种树郭橐驼传考核要点,5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种树郭橐驼传真题链接,1.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 A )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D. 其培

16、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与“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相类比的是( D )A.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C. 其莳也若子 D.长人者好烦其令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详写的是( A )A.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D.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考核要点,1理解赵武灵王胡服射骑的原因: “胡服”比较轻便利索,适宜于骑马作战;“骑射”能驰骋沙场,灵活机动,利于克敌制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为了加强战备,巩固国土,防御周边邻国的侵犯,雪洗先前受欺的耻辱。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