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491716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316 大小:4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6页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用药研究ppt课件(3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课件,1,伤寒论用药研究, 苏 庆 民,医学课件,2,药物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而治病水平的高低,除了决定于对病机把握水平的高低、准确外,最后关键在于用药的艺术、水平。,医学课件,3,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药,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单味药用 量,用药,医学课件,4,本讲内容: 1、用药规律; 2、配伍规律; 3、加减方法; 4、药量用法; 5、炮炙方法; 6、煎药方法; 7、服药方法;,医学课件,5,一、 用药规律,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药物91味(86味)

2、,,(一)一般规律,医学课件,6,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味) 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少阴87,厥阴98。,医学课件,7,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次,依次为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前五味药恰好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使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医学课件,8,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

3、附子、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医学课件,9,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 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医学课件,10,次用药物多是临证加减的主要变动范围,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药物,桂枝汤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医学课件,11,(二)特殊用法:,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甚至补药可用

4、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应用,尤见微妙。”,医学课件,12,1桂枝:,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五苓散等11方;,医学课件,13,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 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桂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

5、愈弱者之虚,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医学课件,14,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散结。,医学课件,15,“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医学课件,16,桂枝配甘草:,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

6、,能补中,又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医学课件,17,仲景方例。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助于解表;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 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温化肺中痰饮;,医学课件,18,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脾、胃;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于血脉、胞宫;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心。

7、,医学课件,19,/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医学课件,20,后世论述与应用。/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化湿。 /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于充实全身阳气。/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医学课件,21,桂枝配芍药,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医学课件,

8、22,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的功能。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调整阴阳的功能。,医学课件,23,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 /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血的作用; / 金匮要略虚劳篇中的小建中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中的桂芍相配,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医学课件,24,后世论述与应用: / 本草述犯钓元指出:“桂能引真阳而通血脉,故合于芍药以和营卫”。 / 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后世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十全大补汤与人参养营汤中均有

9、桂芍这一药对,其主要作用是调和气血。,医学课件,25,桂枝配茯苓,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温补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化气利水,对肺、脾、肾、膀胱的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医学课件,26,仲景方例 :通阳化气方首推五苓散,通阳气,健脾气,通气化,使有用之水输布全身,无用之水下输膀胱。 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益气,化中焦之痰饮; 苓桂甘枣汤培补中气、通阳利水、平冲降逆; 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兼纳肾气,而潜虚阳;,医学课件,27,防己茯苓汤兼通肺卫之阳以导水下行。 此外,桂枝茯苓丸通阳利水,有助于行瘀化瘀,其理论依据是“血不利则为水”。 茯苓泽泻汤为苓桂术甘汤加味; 茵陈五苓

10、为五苓散加味。,医学课件,28,后世论述与应用 : 刘河间桂苓甘露饮,朱丹溪胃苓汤与医方集解春泽汤都是五苓散加味而成,可见后世对五苓散颇多发挥。,医学课件,29,桂枝(肉桂)配附子,配伍意义:桂枝与附子药性颇多相似之处,二者配伍之后,在温阳、散寒、止痛、救逆等方面均起协同作用。在仲景著作中,外感病发展为三阴重证而需要回阳救逆时,用姜附相配而不用肉桂;杂病阳虚时才桂附同用。,医学课件,30,2人参,仲景之用人参,不仅得参之性,而且扬其长而尽其用。 人参功用第一在于补。仲景用之以补的,补脾如理中丸,补肺胃如竹叶石膏汤,补肝如乌梅丸、吴茱萸汤,补心复脉如炙甘草汤,各有各的取用。补心侧重于复脉,因脉生

11、于营,营属心。如白虎加人参汤之用于暑病脉虚,四逆加人参之用于脉微,通脉四逆汤之用于脉不出,炙甘草汤之脉结代。,医学课件,31,人参第二个功能在于“和”。一般都认为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实际上,柴芩专解邪,用参3两乃是和解而协调之。胸痹诸方不用参,而胁下逆抢心则用参;而且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遇干呕、渴、胁下痞硬均不去参。 从这些可以悟得仲景对人参的用法。人参能补、能和、能消、能通(行),医学课件,32,然仲景用参之妙。尚不止于此。一般痞滞忌参,但以参佐旋复、姜、夏则参可用于散虚痞;腹胀忌参,但以参佐厚朴、姜、夏,则参可用于留饮,咳嗽证忌之,若肺虚而津已伤,于散邪蠲饮剂中也常用它。像这样对人参运用自

12、如的,只有在仲景书中才能看到、学到。,医学课件,33,3黄连,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并谓“泻心汤证之心气不足应据千金方作心气不定,不定者,烦悸之谓”。此说更能阐明黄连的主治,与仲景方义吻合,足证东洞翁善读仲景书,能识仲景用药之妙。,医学课件,34,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如黄连阿胶汤治心;5个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胃;乌梅丸治肝;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 其配伍之法,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瓜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

13、燥之弊。举例:,医学课件,35,干姜配黄连,配伍意义 :干姜辛热,具宣散之性,能通经脉,散寒邪,消痰燥湿,和降胃气,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辛开;黄连大苦大寒,具沉降之性,能泻心火,凉血热,除烦躁、止呕吐、治吞酸,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苦降,二者配合为辛开苦降法,属相反相成,主要用于脾胃病证。,医学课件,36,仲景方例:仲景著作中,有干姜黄连这一药对的方剂共6首。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与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5个方剂的基本性质相似,都用于治疗病在里部脾胃,寒热错杂,气机升降紊乱,虚实夹杂的证候。另乌梅丸中也有干姜、黄连、这是用于安蛔的,更用以和肠道。,医学课件,37,后世论述与应用:

14、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 成方便读认为黄连干姜是治疗痞症的 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兵部手集方的香连丸均为辛开苦降法的灵活应用。该法已成为治疗胃肠病与胆道疾病的常用的方法。,医学课件,38,4、附子,仲景用附子34方。 配干姜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梅丸等9方,除乌梅丸外,都用治亡阳厥逆证。 姜、附合和,则一走一守,动静相合。,医学课件,39,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5、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12方。,医学课件,40,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阳回阴伤之弊”。 配桂枝者有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4方,桂附合用,旨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故4方均治风湿痹病。,医学课件,41,配生姜者有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5方,姜、附合用,旨在温阳治水,如真武汤取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择生姜宣散,于主水中有温散之意。,医学课件,42,配人参者有附子汤、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4方,参、附合用,则回阳救脱之力胜任,后世参附汤实脱胎于此。 配芍

16、药者有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3方,,医学课件,43,附、芍合用,一散一收,一刚一柔。 用芍药之旨,张璐说得清楚:“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真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医学课件,44,配白术者有真武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等4方,附、术合用,以附子壮肾阳,使水有所主,以白术健脾阳,使水有所制,相须为用,为治水湿开一法门,,医学课件,45,配大黄者有附子泻心汤,此为热痞兼表阳虚者设,因热邪须清,卫阳亦须扶护,诚如金匮心典所谓“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邪,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医学课件,46,此外,附子尚有与他药配伍者,如配茯苓回阳安魂,与葱白宣通阳气,配猪胆汁引阳入阴,配麻黄、细辛温经解表,配川椒、乌梅治厥安蛔,配当归温经养血。或协同促进,或相互制约,其制方之妙,可谓匠心独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