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上课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84595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何必曰利-上课用(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何必曰利,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走近作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名言,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

2、年,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3、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利”和“义”呢?,孔、孟是怎么说的呢?,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4、,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利:使获利,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

5、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以:用,拿 征:谋取,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家: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呢?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判断句,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

6、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后,先:名词意动,以为后/为先 餍:满足 遗:遗弃,译文: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心却会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会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

7、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餍,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正反对比论证,王何必曰利,当堂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hu) 庶(sh)人 千乘(shn) B不餍(yn) 遗(y)其亲 宋 (kng) C构(u)兵 说(shu)而罢之 然而不王(wn) D孳孳(z) 蹠(zh) 利与善之间(jin),【答案】 B(A.叟:su;C.说:shu;D.间:jin),当堂练习,

8、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互相)征利 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 不夺不餍(满足) B罢(停止)之 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 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 去(离开)仁义 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 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当堂练习,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答案】 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当堂练习,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

9、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然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答案】 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正确),当堂练习,5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鲁孔丘之徒与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 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当堂练习,6.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

10、利 征:谋取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答案】 C(餍:满足),当堂练习,7.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罟不入洿池 B、百发百中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寡人之民不加多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是非君子之道,C,宋牼将之楚,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 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 罢之。,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动词,到,省略句,状后,于石丘

11、遇之,宾前,之何,劝说,使停止,交战,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投合,意旨,意向,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见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孟子说:“我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样去游说他们?”宋牼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所用的提法,停止,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 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

12、秦王楚王,秦王 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军 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侍奉,舍弃,交往,宾语前置,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

13、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 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8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 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打动人,正反对比论证,结论: 何必曰利,鸡鸣而起,原文3:孟子曰:“鸡鸣而

14、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 2、然而不王者_ 3、孳孳为善者_ 4、蹠之徒也_ 5、利与善之间也,kng,wng,z,zh,jin,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

1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相互,如果,交战,停止,意向,这样而,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类,差别,背离,孟子的义利观,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