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82555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6.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法 分封制,考法2 宗法制,考法3 礼乐制度,考法4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考法1 分封制,考法1 分封制,例题,课标全国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战国

2、时期分封制的瓦解。,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宗法制,而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B项错在混淆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的分权体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君主尚未集权;D项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C,考法2 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世袭等。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考法2 宗法制,例题,课标全国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

3、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对青铜器铭文的影响。,材料叙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再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尤其是家族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钟鼎文(金文),商代晚期就已出现,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是对宗法

4、制度的维护,而非破坏,排除C项;青铜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功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B,考法3 礼乐制度,青铜编钟,考法4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例题,课标全国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礼乐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题干中的“周礼”“雅言”是指周代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周部落起源并发展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周都城镐京也位于今天陕西西安,因此,“雅言”应该最早起源于陕西,故C项正确。,C,考

5、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法1 秦朝统一,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考法3 郡县制,考法1 秦朝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秦朝,秦统一六国形势图,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其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考法2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作用 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军

6、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思考: 左图是秦朝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右在”后空缺部分应该是负责管理全国军事的“太尉”吗?,结论: 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为虚职,没有实际的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例题,海南2012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把三皇和五帝

7、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首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目的之一,但并非首要目的。,C,考法3 郡县制,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解析】秦始皇罢侯置守,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置郡县,实行流官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均为古制,秦始皇“不与古同”,故选A项。,例题,海南20152,A,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法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8、君主专制是针对中枢权力而言,主要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演变,总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演变,总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重要提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措施,军事: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通判具有监察权) 财政: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运到中央,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过度集权而导致宋朝的“积弱”,思考: 左图是北宋文官出行图,左起第一辆车为“尚书车”,第二辆为“大夫车”(白颜色部分)。为什么北宋时

9、期文官出行会有这么庞大的仪仗队伍呢?,北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派文官担任知州;同样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文官的地位明显要高于武官,结论: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 (1)中央直管: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地 (2)行政机构:省、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 (4)西藏:宣政院,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法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例题,课标全国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

10、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由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稳固和加强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排除A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官吏对秦朝典章制度的了解程度,排除D项,B,元朝行省图,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帝诏令

11、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分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职权与运行机制,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考法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二府三司”中的“二府”指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例题,课标全国2016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12、,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材料中宋太祖所言大意是:当皇帝也不容易,偶然有过失,史官就会写入史书,这是我不快乐的原因。这件事反映了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影响了皇帝的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认为史书记录他的过失会影响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是不愿意史书记录他的真实言行,排除D项。,A,汉朝:察举制特点:由下而上 标准:孝廉(品行) 选官方式:推荐为主,01 察举制(汉朝)

13、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原因 (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为提高官员素质和加强中央集权,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影响 ()积极 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官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并对以后中国1300多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消极 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古代科举考试,考法3 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例题,课标全国2016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

14、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由材料“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可知科举制的选拔范围更广,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因此“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及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最优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科举选官主要依据学识才能,难以判断官员的道德水平,相比之下,察举制更有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世家优秀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C项错误。,D,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法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考法2 清朝设立军机

15、处,考法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及演变趋势,考法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元朝中后期,丞相(中书省长官)权力逐渐膨胀。明初继续沿用元朝中书省制度。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考法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例题,课标全国201427,A项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所说的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内阁首辅大臣专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故B项正

16、确,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排除C项,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考法2 清朝设立军机处,例题,海南单科2014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并未对内阁权力有很大影响,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