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471022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ew(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座内容,第一部分: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 第二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建设 第四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第五部分:教改中常遇到的问题,第一部分:山东高等教育现状,1.规模: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133所。其中:本科院校61所,专科高职院校72所。全省17个市均设置了普通高校,有本科学校的市占到了16个。普通高校专任教师9万余人,在校生163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5万人,每年高职生在25万以上。 2. 毛入学率:山东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7%。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

2、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第一部分: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 3.发展趋势:精英教育阶段(20多年)快速发展阶段(8年左右)稳定阶段(内涵发展、教学改革),第一部分:,4.高职与中职教育: 高职: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

3、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 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职: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第一部分:,5.电专(本部)基本情况:占地1245亩,在校学生1526

4、人(1622、482、422),干部职工266人,专任教师110余人(教授38人、副教授50人)。 按照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每年招生在500人,专业稳定在8个左右,总在校生人数控制在1500人左右。 招生情况: 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第二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正式拉开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序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

5、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第二部分: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第二部分:二、电专评估情况,为了更加深入贯彻落实16号文精神,提出了在2009年以高质量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结合我校的实际,重点在“建、改、管”上下工夫,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全员参与、全员发动。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7项一级指标、22项分项指标全部通过。,第二部分: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比较,第

6、二部分:(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再认识,校企合作概念: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工学结合概念: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按照文件要求: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技术服务。,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 教

7、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教育模式 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第三部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建立,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在新的专业结构体系中与过去的专业设置相比,将有两个 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

8、其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 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的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灵活设置,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结合电力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及自身的专业优势 2006年开始,在原有24个专业中,有选择性的进行招生。 目前,在所涉及的就业前景较好的18个专业中,通过近期整合将有若干个岗位群来满足电力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基本需要 ,遴选出就业前景较好的8个专业。,第四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要求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

9、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取得“双证书”,第四部分:实施中要抓好两个环节,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进而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 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已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需要划分形成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按照同样方法,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第四部分:课程开发基本要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要素有两个 课

10、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第四部分:如何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 一是陈述性知识,即涉及事实、概念、原理等方面内容; 二是过程性知识,即涉及经验、策略等方面内容。 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第四部分:高职课程开发中改革与创新的 主要目标,要确保实现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第四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步骤,第一步:开展社会调研。社会调研需要校内专业建设委员会、系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来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区域经济、科技、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

11、 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情况 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设定情况 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第二步:进行第一次论证。第一次论证会,由聘请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复查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群; 由简单到复杂对工作任务论证; 论证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论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该程序最终的工作结果形成专业职业能力项目表,确立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标准(目标、规格、能力等),第三步: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课程开发工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教学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把职业工作的能力要求与培养具体这些能力要求的学生的教学联系起来,它是联系职业工作能力与教

12、学要求的纽带。因此,需要教学研究人员、全体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主要内容有: 梳理职业能力,并进行特征分类 整合归纳职业能力 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及任务,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 拟定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是典型工作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形成课程方案初稿,第四步:进行第二次论证。第二次论证会,由校外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内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体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 论证典型工作以及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工作过程的相应知识形成学习领域 论证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得到专家意见表,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类型、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出版教材60余部。,第五部分:教改中常遇到的问题,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教学团队的合作意识,教师自身素养等。 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等。 制定出能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