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408558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生态学及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生态学与城市水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金鸡湖景区为例,目录,相关概念释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化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实现要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实例,Part1,相关概念释义,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问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见Naveh and Lieberman,1983:Schreiber,1990)。它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它以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以及信息流在景观结构中的转换与传输,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2、生态功能、时间与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模型的构建等1。,相关概念释义,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具体地说,就是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一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2 。,相关概念释义,城市滨水空间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形成的场所。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3、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滨水空间是一个联系着陆域和水域的复杂地带,有着复杂的生态特性,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地。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滨水地区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以及具体安排的过程。是对其进行三维空间场所的规划设计,强调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再现,强调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的协调发展3。,相关概念释义,1、滨水广场水边设置的广场、绿地,为人们提供城市中久违了的与水对话的场景,给人工的都市景观增添了趣味和宁静。扩展的景观中有水有绿的这一空间,也成为核心存在于水体景观之中,可谓是易于组织更滨水化景观的场

4、所。,相关概念释义,都江堰水文化广场,2、滨水步道利用水面和河的堤岸形成步行系统。城市中往往利用堤岸形成城市绿化带,在绿化带沿着河岸布置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联系堤岸的各个景点,同时注意步行道和水面的联系,保证人的亲水性不受到破坏。,相关概念释义,山东青岛栈桥滨水步道,3、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是人们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很多城市滨水岸都规划设计了滨水公园,如成都的活水公园,重庆的珊瑚公园等。滨水公园考虑的主要是城市空间和旅游的问题,同时还有生态的问题,而防洪功能则退而居其次。滨水公园的领域感较强,其用地通常形成一个向水的坡面,空间开阔,方向感强。滨水公园的堤岸处理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了环境和景观的品质

5、。通常,滨水公园应尽可能保留其自然的岸线,尤其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湿地和天然的滩地。人工修筑的堤岸和防洪堤,也应尽量采用天然的材料如卵石等,做成自然的缓坡或阶梯,并用绿化进行护坡和美化4 。,相关概念释义,相关概念释义,苏州金鸡湖,成都活水公园,Part2,国内外研究现状,Part 1,Part 1,国外对滨水空间理论的研究,国内理论外研究现状,滨水空间开发与整治的大量工程实践伴随着丰富的不断充实提高的理论研究。白上世纪60年代 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开展了滨水地区的研讨会议,仅1991年在欧洲就有三次专题国际会议。与此同 时,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如1982年美国华盛顿成立了“滨水地区研

6、究中心 (Waterfront Center),创办了WaterfrontCenter杂志;1989年由威尼斯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 滨水城市研究中心“并组织了多次国际会议;而日本也专门成立了”滨水复兴研究中心“(WARRC)。许 多大学的相关学科也开设了相应的滨水地区研究的课题,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相关课程。关于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著述也大量涌现出来。首次对全球滨水空间的开发现象进行 全面分析的著作是霍依尔等于1988年主编的滨水空间更新。该书收入了由地理学家、经济 学家、城市规划师撰写的15篇文章。由理论部分和案例两部分组成。1993年,威尼斯“全球水上 城市中心“主编了城市滨水空间水上城

7、市开发的全新领域一书。该书被称为“滨水空间 规划师言论荟萃”5。,Part 1,Part 1,国外对滨水空间理论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日本土木学会于1995年编写出版了水边的景观设计,该书重点探讨与研究了滨水区景观 不同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与设计方法。美国的Park and Site Planning一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水 岸公园的设计岸例,诠释了亲水理念在其设计手法上的应用。以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主题的相关杂志也陆续被推出。其中,英国的Architectural Revies 分别于1987年、1989年和1998年出版了三期专集,这种频率在其他杂志中是罕见的。英国的 Architectur

8、al Design于1995年以“建筑与水“(Architecture & Water)为名出版了一本专辑。美 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于1991年出版了名为“新城市滨水区”(New Urban Waterfront)的专 集6。,Part 1,Part 1,国内对滨水空间理论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对现代意义上滨水区的研究约有2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理论研究涉及到滨水空间的 各个方面,如滨水区的城市功能、滨水区开发利用模式、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滨水区实 体景观设计、滨水区文脉的延续、滨水区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对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国内有很多论著,下面列

9、举几个:,Part 1,Part 2,国内对滨水空间理论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王东宇、李锦生研究了如何从生态角度进行城市滨河 绿带的规划,提出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生态规划的含义、 目标和方法8。,过伟敏、史明认为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城市滨水景观的 功能发生了变迁,具体说,其在概念、功能、尺度以及审美 取向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主张以水边聚落模式语言 延续设计的方法,去分析和介绍以江南中小城市为代表的现 代滨水景观。,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 开发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的书籍。该书除叙述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因和基本原则 外,还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国外滨水

10、地区开发的实例, 并对实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7。,李麟学从多个方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并 提出滨水区规划的控制纲要9。杨建军、徐国良立足于城市整体布局和空间开发,对 杭州运河地带的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提出了整体构想10.,张建强、汪海峰认为城市滨水空间形态要反映城市 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在空间更新整合中延续合中延续11.,唐剑认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 与理解,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王江萍认为滨水区的开发应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 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滨水区生态景观建设中,使 各类自然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Part3,生态化在城市滨水空间 的实现要点,

11、由于生态的系统性以及滨水空间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生态化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场所的设计,而要与城市整个开放空间系统联系。即是从宏观的区域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设计阶段都必需考虑。设计过程中必须整体地看待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生态思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art 1,Part 1,规划阶段,规划原则滨水区开发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既要划定、 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发展空间,阻止城市滨水 生态环境的丧失和片断化,保护城市滨水生物多样性; 同时又要在充分考虑城市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 布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居民活动空间

12、及设施,创造人与生 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生态等级控制城市滨水区因其所处城市位置、地形、地质、自然 条件不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体现 在土地生态分级控制上。根据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生态 安全框架及总规和控规,编制的土地生态分级控制图。 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通过各种大因子的分析,加以叠 加,提出城市生态适宜度的综合评价和生态适宜 度的分区。,生态规划区域用地划分为5个生态等级分区: 一级区核心生态保护; 二级区保育缓冲区; 三级区生态建设缓释区; 四级区中低度开发区; 五级区中度开发区。 根据不同功能和生态等级分区提出不同的生态建设要点。 有的滨水区侧重于改造自然,以人工生态系统

13、为主, 自然生态系统为辅; 有的滨水区侧重于保护自然,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 人工生态系统为辅。,保留滨水自然生态空间对于一、二、三级生态分区,要遵循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即必须根据调查中的生态资源状况,在有动、植物栖息的河道及河道两岸设立保护、恢复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境和维护城市景观异质性的自然发展空间,以恢复城市滨河退化的自然系统功能。,设置市民滨水活动空间对于四、五级生态分区,在保证整治中自然生态优先和滨水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市民对滨水空间使用上的需求。因此规划要设置相应场所和设施的市民滨水活动空间,其设置要避开规划的滨水自然发展空间,位置和对能可根据具体的居民分布、使用情况及交通情况

14、等综合灵活考虑。,治理城市水环境作为城市滨水区游憩活动的主要承载体,水体水质的好坏客观上决定了滨水地游憩开发的成败,保证水体干净清澈,这是滨水开发的前提。城市水资源利用要治污为本,这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重视水体的廊道效应“河流廊道是滨水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内,能流、物流以及物种迁移的主要渠道,其中滨水区的作用首当其冲。因此,保证滨水区绿化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对城市物种多样性、空气的流动、风的引导、减轻城市污染等现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保护城市主河流两侧的径流、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开

15、放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Part 1,Part 2,城市设计阶段,景观格局设计要求1969 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 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这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它 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 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 式。 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 廊道是指联系孤立的景观

16、元素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体。 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Part 1,Part 2,城市设计阶段,景观生态学基本模式,异质性原则 为保护和增强滨水区物种与景观多样性,滨水区城市设计应力求增加景观的生态庞杂度,建立良好的滨水栖息环境以获得景观的自我更新能力。具体讲就是要舍弃那种整齐划一的、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精致设计,而代之以多元化、多样化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生态设计。,多样性原则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景观连通性原则景观生态学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的水际景观的保护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