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380979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 ppt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管理规范,主要内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五、资料保存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七、考核与评估,一、组织机构与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传染病相关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网络直报卡的审核工作 。 (三)医疗机构-具体对发现的传染病进行上报 (四)采供血机构-具体对发现的传染病进行上报,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

2、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二、传染病信息报告,(二)领导小组 设立由主管院长任组长,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科)、医务科、检验科及计算机信息等科室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组成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报告病种,1、甲、乙、丙类传染病 (39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3、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种) 2、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纳入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管理。 3、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4、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它地方性传染病 5、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

4、染病,填报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病例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对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均为实验室诊断,没有;无临床诊断);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肝、丙肝

5、血吸虫病分急性(发病至诊断小于3个月)和慢性报告。,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医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不是公共卫生人员)填写。 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代报卡片时,应以自身帐号登录,“报告单位”选择该卡片填报单位(此类卡片查询条件:县级审核时间与卡片报告时间的间隔为0)。 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代报卡片时,直接以自身帐号登录,“报告单位”也应选择该卡片的填报单位。 疫情暴发现场调查的院外传染病病例

6、报告卡由属地疾控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并由疾控机构进行报告。,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按照已 制定下发的监测方案进行报告(卫生部网站都有下载)。 注意:1、HIV(+)者不报“疑似”2、结核性胸膜炎不按肺结核报告3、对“疑似病例”应尽可能及时的给予订正4、各期梅毒和淋病:实验室确诊病例,无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5、病原携带者是指受到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但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体内携带细菌者叫带菌者,体内携带病毒者叫带毒者,体内携带寄生虫者叫带虫者。常因为其无症状与体征而未被发现、未被隔离,故其是更重要的传染源。6、对于乙肝、丙肝和血吸虫填写急、慢性和未分类

7、。,报告时限,1、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 以及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 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在 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 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 报告。,2、尚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 及其它暴发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 以

8、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相 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 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 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 县疾控收到传报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1、核对 录入前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 录入后核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上网对辖区内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三、报告数据管理,2、确 认 脊髓灰质炎、全国第一例传染性非典型

9、肺炎,在国家确认后,由病例报告单位所在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后,由病例报告单位所在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对于其它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二)订 正 对疑似病例确诊后,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时,或发现因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病种。 对已进行发病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死亡后应重新填写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注明死亡日期)。 收到订正报告卡,按照传染病报告规

10、定的时限修改或订正。 实行专病例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访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三)补 报 责任报告单位自查时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及时补报。,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统计原则 按审核日期统计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发现并报告某病新病例的数 量,统计时以“审核日期”为判定指标。年内定期统计报表及对外公布数据采用此条件进行统计。 按发病日期统计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数量,统计时以“发病日期”为判定指标。年度统计报表及对外公布数据采用此条件进行统计。 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

11、,不同属地病例均以县为单位按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外籍病例)统计。,传染病疫情分析 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 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 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全年疫情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分析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点、防治对策和效果。分析应有文字材料和统计图、表。同时应针对本地区重点传染病进行流行趋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建议。,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对疫情分析结果要以信息、

12、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遇有重大疫情时,应随时作出专题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通报周边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发现异常疫情报告要及时调查核实。,五、资料保存,电子数据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月将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卡片导出后保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相应的时间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传染病卡片、统计分析表导出后保存。 纸质资料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

13、有关规定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期限3年。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对报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记录保存3年。,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系统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系统批准。,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七、考核与评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

14、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评价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基本指标,医院传染病报告率 医院传染病报告的及时率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与准确率 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内容的一致率 疾控传染病卡片审核及时率,传染病网络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卡片的逻辑错误,卡片填写不完整,病例分类错误,传染病卡片迟报,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低,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规范,卡片编号:报告卡生成后,会自动生成编码,由网络录入

15、人员填写。 报卡类别:初次、订正报告 打钩 姓名:填写患者真实姓名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填写。 出生日期:知道年龄的,请先填写年龄,然后将系统自动生成的出生日期填写纸质卡。(年龄和出生日期都要填写,网卡一致),注意年龄的单位(岁,月、天) 工作单位:对于有具体工作的病例,必须填写工作单位,农、牧民、在家待业、散居儿童、离退休人员不填写单位。学校,必须详细到年级、班。,现住址:患者发病时的地址,不是他的户籍地址。必须具体填写到村、社,街道(越详细越好) 病例分类:疑似、临床、实验室、病原携带者。HIV(+)者不报“疑似”、结核性胸膜炎不按肺结核报告、各期梅毒和淋病只有实验室确诊病例,

16、无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 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具体到时)、死亡日期。注意时间的逻辑性。不可迟报。 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后的病名。报告单位、报告医生、填卡时间都要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规范,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事件的分类,主要涉及部分传染病事件、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原因不明事件等,传染病事件,甲类、乙类、丙类及其它有明确诊断的传染病 包括因聚餐、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原因引起的甲类、乙类、丙类、其它明确诊断的传染病,均应归类为甲类、乙类、丙类或其它传染病,而不应归类到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事件、其它公共卫生事件等。如: 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应归类为丙类传染病; 聚餐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应归类为乙类传染病,流感样病例 有实验室诊断依据的归类为丙类传染病,将没有的归类为其它公共卫生事件;诊断为流感样病例的事件临床上应符合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传染病事件,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归类为丙类传染病; 诊断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事件临床上应符合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如临床上病例不符合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则这些事件如何命名及归类?不明原因肺炎统一归类为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