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380844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讲话稿 各位局长、各位校长、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是我到市教育局就任的第四天,今天的 会议也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的全市性会议。一 上任就和大家一起商讨中小学德育工作,虽然不是刻意为 之,但我相信这也不是巧合,这是在提醒我牢记教育事业 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刚才,XX 市介绍了 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 感悟;保华副局长针对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工作,进行了 深入的阐述和透彻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德育实效性 的工作理念和具体措施,相信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进 一步推进发挥引领作用。借此机会,

2、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德育永远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哈佛大学的资深学者哈瑞刘易斯教授写过一本书,叫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众所周 知,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 竞争,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这所美国最 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显然是赢家,但刘易斯教授以他 在哈佛任教 30 多年的亲身经历,从“选择与方向” 、 “知识 精英与公民意识” 、 “沟通、竞争与合作”等多个角度告诉 大家,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 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 我无意去评说哈佛的功过,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育 人,时刻保持清醒和理

3、性,能够不断反思,坚持自我批判, 这才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地方。同样是学校,尤其是 基础教育学校,我们所追求的卓越是否有灵魂相依?我们 所追求的“优质教育”是否仅仅只关注狭隘的“质量”而 忘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复杂的,但教育的本质并不复杂,就是让人生 活得更美好,因此,公民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知 识教育同等重要。 不可否认,郑州教育面对的诸多现实困难是短时间内 难以改变的:大班额的现象普遍存在,高考升学压力大, 教师数量不足,待遇也不高,等等。这种高度竞争型和资 源短缺型的教育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和学校教育 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社 会上一度流传

4、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 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其实早在 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 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 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哈佛大学忽视了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同样,教育对 “人”的发现和认识,在新中国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教育被定位为“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后, 教育又被定位为“生产力” 。无论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 ,还是作为“生产力” ,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把教 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教育,泯灭了教育 自身的特性。工具论立场下的教育,远离了“人”的发展 与成

5、长,关注的只是人的工具性一面,而非一个“真实的 人” 。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解 放,人的问题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理论界开始认识到,教 育的出发点是人,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但我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局限于“社会决定人” 的观点,教育因此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按社会的要求规定人的发展方向,培养符合一定 社会需要的人。 应该承认,对教育的认识从“上层建筑” 、 “生产力” , 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表明教育 的轴心开始从“社会”向“人”转换,教育由工具性向本 体性转换人是教育的目的。 叶澜教授

6、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就是教 人如何好好做一个人,尤其是在教其 “心” ,从“性情” 涵养上做起。这,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诚然,道德教 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但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学校不同于家庭和社会学校的核心任务是 让真、善、美在受教育者心中生发出来、扎根下去,学校 存在的独特价值就在于打造一个经过选择的、过滤净化了 的、理想的教育园地 在这里,教育者应尽力让学生朝 着真、善、美的方向健康成长。 不管家庭和社会道德是如何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学校 教育都应该始终坚持把受教育者培育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伟大的美

7、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 “学校是一个经过简化、 净化以及平衡环境和文化遗产而形成的一个雏形的社会 ” 。今天,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牢固地坚守这样一种信 念,并持之以恒地把学生教育成有道德的高尚之人。我们 相信,学校德育不断传递的正能量一定能对社会产生正面 影响。 二、立德树人是当前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一年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

8、调, “把培育 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 础工程” 。学校德育必须遵循这一新任务新要求,围绕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 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关系。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 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三句话二十四个字” ,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 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 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 “德”的科学内涵。 同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 长规律,构建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要科 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这是学校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活力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 倡导启发式、参与式,使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 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 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基本要求;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注重教育与治 理相结合,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

10、分发挥教风、 学风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 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做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生动活 泼、润物无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 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学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全市各中 小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勤奋学习、 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一块洁净的心田,一份求真的执 着,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 物。 三、教师素质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保障 教育何以发生?简而言之,教育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钱穆先生指

11、出,中国教育的根本在于师道与师教。教师教 人以其德性,以身教、以行教,以己之为人教,即教师身 体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 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队伍。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教师群体的一分子,我们的 行为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四有”应 该成为我们共同遵循的底线。 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做到“立己德” 。 “立己德”重在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 品德,坚守精神家园与道德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觉捍卫职 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其次,还要积极“树人德” 。

12、“千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教师,我 们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仁而爱生” 、 “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也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培育出不媚世俗、不受引 诱的精英和栋梁,将求真、守正的精神操守追求,贯穿于 未来的职业和人生。 在前几天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政府发表了有 关“一带一路”的官方文件,定名为“愿景与行动” 。我想, 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如此,不仅要有明确清晰的愿景, 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同志们,让我们坚守教育理想, 牢记教育责任,彰显教育智慧,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撑起一片蓝天。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