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631402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地平线上导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地平线上一、 【新情境激趣入题】“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 ” 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美, “骏马西风冀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雄伟风景是很难说出来或诉诸文字的,其实不然。古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句极简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概括了雄伟的大漠落日风光,那么现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极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再次为我们阐释了一下天地间的大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今天,就

2、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 二、 【新知识导学探究】【新知导学】1、 走近作者: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 19 部,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 部,散文集 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 、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 8 部。其中,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

3、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震撼(1) 轮廓(2) 停滞(3) 诳语(4)垭口(5 ) 泥淖(6) 酝酿(7) 惊世骇俗(8)安谧(9) 喷薄(10) 弥漫(11) 攫取(12)胭脂(13) 雾霭(14 ) 瘴气(15) 混沌(16)3、词语辨析停止 停滞(17) 独特 奇特(18) 参考答案:(1)hn (2 )ku (3 )zh (4 )ku ng(5)y(6)no (7 ) yn ning (8 )hi (9)mi (10)bao (11 )m(12)ju (13 )y n zhi (13) chn (14)i (15)zhn

4、g (16)h n dn (17)停止表示行为、动作终止;停滞侧重指一时受阻,不能顺利发展。 (18)独特指独有的、特别的,侧重于独有;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侧重于不寻常。【问题探究】(1 ) 文章第一段说“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偶然而发的诳语”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惊骇” ,指“奇伟的风光”使作者内心感到震惊。 “大美” ,指后文提到的三次落日的自然之美,西部的人文风情(人物风情、历史传说)之美,和文中提到的与罗曼罗兰、成吉思汗等历史名人有关的英雄之美。这几种“美” ,构成了文章的阔大、厚重,呈现出一种世间

5、的“大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亚细亚独特奇丽的美景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落日美景做铺垫。(2 ) 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并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分析 第一次:定西高原 苍茫的远方 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 美丽 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 “恍若一场梦境 ”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 辉煌 “像在画中 ”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 热烈 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 ” “我多么平庸呀” 写作手法: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6、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 ,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3 )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 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 “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之后“突然掉下泪来” ,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 分析: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

7、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4 )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补充:罗曼罗兰 1866 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在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1893 年后,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索尔帮学校任教,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 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斐声文坛,获 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第二次世

8、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进步群众运动。虽然他思想比较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但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站在进步人类一边。巴黎光复后,他抱病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典。此后不久即与世长辞。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 “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 “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 “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9、”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分析: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说明)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5 )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分析: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 1162 年,卒于 1227 年。1206

10、 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 ,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 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作用: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三、 【新思维名师讲堂】知识点 1:体会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思维导图】句子在文中处于什么位置领起句、过渡句,还是总括句上下文描写对象是什么重要词语的意义及作者情感是什

11、么【教材点拨】“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给我看。 ”这句话在这一部分中属于总括句,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抒发了面对落日的“大美”和“雄伟”的赞美、感激和自叹之情。【典例透析】: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 们一起进罗布泊的“ 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 。我 们,我

12、们的车, 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 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在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请体会这句话的丰富含意。参考答案: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

13、,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考点专练】(东台市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雪祝 勇(1)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 诘画山而不 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 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 的国画, 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2)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 欢愉。倘在山中,那感 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 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

14、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 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3)于是,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 这时的内心 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 影。(4)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 得倦了,便再去 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 亲切和愉悦。有 时路旁树枝上堆 积的雪太厚了, “刷”地掉下来,落

15、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 玉堕冰河,沾衣生湿 ”的情景。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 情,油然浮上我的心 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5)我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 濛,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 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 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 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 顽强 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 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 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 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