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24591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为了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草)(以下简称退耕还林),1999 年开始试点,2002 年全面铺开。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应当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的是,实施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十分尖锐,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持。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者对山西省退耕还林任务最大的两个市地(吕梁地区、忻州市)及所属的四个县(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五寨县)进行了调查,本文以

2、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对这个问题作以讨论。一、退耕还林区(以下简称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人口生存条件是人口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退耕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2帮助下,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口过快增长等原因,大部分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仍然较差。1.退耕区的自然条件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 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 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以神池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127740 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 88.6%,

3、年侵蚀模数 890022000 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 1957.3 万吨,全氮含量约 4.6 万吨碳铵,速磷含量 858 吨过磷酸钙1 。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 150 斤左右。退耕区另一个对人口生存影响较大的普遍现象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 23 年一遇,夏旱每35 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 年到 1670 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现 29 个旱年,机率为 29%,其中大旱年 10 个,机率为 10%;1871 年至 1970 年的一百年间,共出现过 33 个旱年,机率为 33%,其中大旱年 13个,机率为 1

4、3%;1951 年至 1974 年的 24 年间共出现过 11 个3旱年,机率高达 45.8%,其中大旱年 4 个,机率为 16.7%。据有关史料记载,忻州境内连续干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2。最近十年中更是旱情频发,1990 年至 2001 年的12 年间,共发生旱年 6 个,机率达 50%。1999 年至 2001 年的三年大旱,粮食减产五成以上,许多农村几乎颗粒无收。1999年的大旱灾使方山县 8.1 万人全部返贫,返贫率达 100%。由于连年干旱,退耕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五寨县的峰子头村,深沟中的泉水由于天旱已枯竭两年,人畜吃水全靠在 10

5、 公里以外的县城拉水,每车 6.5 吨,120 元。如果家里养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 10 车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2.退耕区的经济状况退耕区的经济状况一般都较差,本文所涉及的两市(地)四县是全国 15 个连片的贫困区之一,地方财政收支多年赤字。以方山县为例,2001 年财政收入 841 万元,支出就达 8585 万元,收支差额达 7744 万元。特别是 1999 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更使这些地区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调查的4 个县,2001 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足 1000 元。柳林县为675.4 元,方山县为 598 元,神池县为 365 元,五寨县为 4484元。析州市 2

6、001 年报省核定的贫困县为 11 个重点县,占到全市 14 个县(市、区)的 78.6%,占全省 35 个重点县的 31.43%;贫困人口 98.68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33.33%,占全省贫困人口 351.86 万人的 28%。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忻州市 2001年返贫人口就有 7.75 万人(注:忻州市扶贫办.2001 年扶贫工作总结。 )。在退耕区的贫困县中,贫困人口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如柳林县 2001 年总人口为 28.54 万人,贫困人口为 16.18 万人,占到 56.71%,占农业人口 22.80 万人的 70.96%;方山县总人口为 13.69 万人,贫困人口为 11.4

7、7 万人,占到 83.79%,占农业人口 11.53 万人的 99.48%;神池县总人口为 10.47 万人,贫困人口为 7.33 万人,占到 70%,占农业人口 8.76 万人的83.68%;五寨 县总人口为 10.94 万人,贫困人口为 7.76 万人,占到 70.89%,占到农业人口 9 万人的 86.22%(注:各有关县2001 年扶贫工作总结,农业人口数字引自山西省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1 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退耕区人口与耕地、粮食关系变化(1)耕地的变化特点5在中国的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我们所调查的

8、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例如,吕梁地区 2001 年有耕地 572113 公顷,分别比 1980 年和 1949 年多出 95413 公顷和 15613 公顷;柳林县 2001 年耕地面积为46153 公顷,分别比 1980 年和 1949 年多出 7626 公顷和 1086公顷;方山县 2001 年有耕地 25500 公顷,分别比 1980 年和1949 年多出 8200 公顷和 2047 公顷;神池县 2001 年有耕地59520 公顷,分别比 1980 年和 1949 年多出 8587 公顷和15553 公顷(见表 1)。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

9、(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吕梁地区 3 年共有退耕还林任务 2727 公顷,人均减少耕地 0.008 公顷,忻州市有任务 3007 公顷,人均减少耕地 0.01 公顷。根据各地的“十五”人口规划,到 2005 年,吕梁的人口为 354.44 万人,忻州为 310.39 人,柳林县为 29.02 万人,方山县为 14.06 万人,神池县为 10.74 万人,五寨县为 11.64 万人

10、。届时按 2001 年6的耕地总面积不变计算,人均耕地将分别降为 0.16 公顷、0.22 公顷、0.16 公顷、0.18 公顷、0.55 公顷、0.33 公顷。按照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加上耕地占用,2015 年吕梁地区人均耕地将可能下降到 0.14 公顷以下。(2)粮食的变化特点北方的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以吕梁地区为例,1990 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超过 100 万吨的年份有 3 个,最高为 1996 年,110.75 万吨3。而产量在 50 多万吨及以下的年份也有 3 个,其产

11、量不及最高年份的 50%,最低的 2001年产量只有 40.24 万吨,仅为最高年份的 36.33%。柳林县1990 年以来的年度之间粮食产量波动更大,最低的 2001 年产量仅 543.6 万公斤,只有最高年 1996 年 7139.2 万公斤的7.61%,人均粮食只有 19.05 公斤。所调查的几个县 2001 年的人均粮食均不足 100 公斤(见表 1)。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7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切。二、退耕区人口垦荒动力分析退耕还林中人口与发展

12、的基本矛盾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退耕区人口的垦荒动力。如果退耕区农民有较强的垦荒动力,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时时受到威胁。垦荒动力系指能够促进农民垦荒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1.退耕区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表 1山西省部分退耕还林市(地)、县人口、耕地、粮食变动(1949 2001)年度项目吕粱地区 忻州市柳林县 方山县 神池县 五寨县总人口(人)1349000 149839311922258013 5354352998耕地面积(公顷)556500 6267404506723453439678403131949 人均耕地(公顷) 0.410.420.380.400.82

13、0.76粮食产量(万公斤)33290.042817.0 2349.01798.01625.81822.8人均粮食(公斤) 246.8285.8197.0309.9303.6343.9总人口(人) 250600024321152052151020178305387507耕地面积(公顷) 476700556413385271730050933471801980 人均耕地(公顷) 0.190.230.190.170.610.54粮食产量(万公斤)71067.580003.0 6039.02626.53202.52811.1人均粮食(公斤) 283.6328.9294.3257.5385.6321.2

14、9总人口(人) 34138092960359285352136882104715109438耕地面积(公顷) 572113697933461532550059520380802001 人均耕地(公顷)0.170.24 0.160.190.570.35粮食产量(万公斤)40240.0 50553.9543.61045.6650.0378.0人均粮食(公斤)117.9170.819.0576.462.134.5 资源来源:1.山西五十年编委会.山西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有关地区志、县志及相关统计部门资料。注:为 1950 年数据;为 19531957 年的平均数;为 19791988

15、 年的平均数;为 1981 年数据。退耕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10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绝大多数。2001 年,山西省的乡村人口比重为 64.91%,而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和五寨县的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 79.89%、84.22%、83.66%和 82.19%,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人口比例越大,总体上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强。从农民的本性动力上认识,耕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对土地尽量多的拥有,是每个农民不懈的追求。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开垦荒地。这就是在退耕区为什么一边退耕还林而一边又有人在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从客观

16、条件上认识,退耕区农村粮食产量极不稳定,人们为了生存保障,为了有足够的余粮以对付灾年,只有拥有更多的耕地才能在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下生存。在退耕区的农村,不时可以看到正在陡坡上垦荒的农民。国家规定坡度在 25 度以上的坡耕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不宜耕种,但是,在山西、陕西的黄河沿岸及纵深上百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只要是能站得住人的地方几乎全部被垦植。退耕区农村的这种强烈的垦荒动力,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按照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这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肯定不会无限期地补下去,如果在停止补助之时,耕地和经济林的收入不能够满足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吃粮需求,11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还要向荒山要粮。现在退耕还林要求 80%以上必须是生态林,而生态林对于农民而言是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所以农民对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