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族传统生计与石漠化灾变救治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13页
文档ID:5624127
民族传统生计与石漠化灾变救治_第1页
1/13

亚特兰蒂斯 OB94摘要: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每个民族都具备其特有的传统生计方式都安布努瑶族长期生息在高度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该地区土体浅薄、土壤保水性不足,对植物种类成分选择性强面对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布努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套适应于当地生存环境的传统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从而使本民族得以发展延续,并凭借这样的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有效地控制了石漠化灾变,化解了生存环境中的结构性缺陷,使得看似极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能成为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家园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布努瑶族能够将世人视为“土地癌症”的灾变实施有效地救治 关键词:传统生计;石漠化;灾变救治;布努瑶族 近年来,随着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喀斯特灾变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做了大量的研究学术界一般认为,石漠化灾变的成因不仅仅是自然力的破坏,人类社会活动的干预也包括在内,即当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严重偏离,就会导致生态灾变但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对生态所造成的破坏,并不是当地居民传统文化的本意,而是人类在无意识、非理性的过程中与其生态系统发生偏离,所引起的生态灾变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识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具有规避民族生境中生态脆弱环节的禀赋。

因此,在生态灾变的救治中,应当充分借助与利用民族传统知识和技能来认识生态系统脆弱环节,使人在高效利用自然的同时,在磨合中达到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应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充分发掘各民族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技能,辅以适用的技术手段,稳步提升喀斯特山区对水资源的截留、储养、再生与净化功能,使我国广达 17 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匮乏问题得到缓解 一、喀斯特石漠化区的脆弱生态环境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西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岩石裸露,山高谷深,洼地遍布,全境多以喀斯特石山为主,是全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在都安县土地利用结构中,有 41%以上的土地都是裸岩地,并且呈现出扩大趋势[1]都安布努瑶族生息在一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境内由于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分布,并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断裂发育;当地又温暖多雨,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地面上洼地、漏斗、伏流、蜂丛等密布,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温湿喀斯特峰丛洼地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峰丛洼地,以石漠化为核心的灾害群,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及生态系统退化等。

首先,石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导致土质贫瘠化,生产质量下降同时,喀斯特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温暖由于受到地质结构的制约,地表对水的截留能力差,使得大气降水通过地下溶洞直接泄流珠江的支流和干流,从而威胁到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如果排水不畅,则会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其次,石漠化导致水资源匮乏,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喀斯特山区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水缺乏(主要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 “高山重岭三只羊,到了冬天吃水难,找得水来无米煮,寒风吹到刺心寒三更鸡叫去挑水,小孩哭叫泪汪汪,日头落山得担水,身上汗流似水滩 ”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喀斯特山区饮水困难的情景解放前,当地人们为了喝水而四处奔忙,花了不少劳动力,每年有几个月要跑到弄场外的三、四十里去挑水水在当地比任何东西都要贵重,一盆水要四用:一洗脸、二洗脚、三洗衣服、四喂猪为了水,有人还断送了宝贵的生命如田峒乡鸡峒屯一妇女就是为了挑水,把自己生命断送在山洞里[2]42   石漠化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水循环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植被种属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然而,生物的生存是靠生物多样性并存来完成的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当地气候、产流特点的不相适应,导致了这一生境下的原生藤蔓丛林生态系统的蜕变与此同时,该片区水资源锐减,大气降水携带土壤汇入地下溶洞,溶洞内的储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导致积留的土壤无法得到使用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危机,上游的土壤流失也导致了该地区生物链、植被的变化,也危及下游的生态安全最终,肥沃的土壤都积聚于地下,珍贵的水资源流入海洋,皆失去了利用价值 由于当地特殊的地形与地貌不利于水资源的截留和储养,要提高地表对水资源的截留和储养能力就得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生长、繁衍去做出应对而当地布努瑶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技能正是立足于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改造去消解产流特点中的不利因素,从而确保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运行因此,就自然与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而言,人们长期实践积累的技术和技能在生态灾变的救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 二、布努瑶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 一个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包括该民族的生态智慧、技能和技术,它与该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民族成员对其生态智慧与技能的理解程度不同,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对本土生态智慧与技能有着系统性的见解。

但是,大部分民族成员的生产活动不会与该民族的本地生态知识发生冲突,因为文化具有习得性,他们只是习得了传统的生态技能,而并非完全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各民族文化的生态智慧与技能是所有民族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而形成的,作为异民族成员很容易认为他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是落后的,所以这也是发掘民族生态智慧与技能的一个难点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建构中,对各民族文化的生态智慧与技能的发掘与利用,必须立足于该民族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都安布努瑶居住在亚热带温湿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表是峰丛环绕的洼地,地下伏流、溶洞密布由于其自身脆弱的生态系统,喀斯特山区的植被一旦遭到人为破坏,就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石漠化灾变当地瑶族乡民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山高路小走不便,吃肥走瘦困难多 ”[2]36 这句谚语真实地反映了布努瑶族居住在山坡或深谷里由于受千年来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安布努瑶在千百年耕山而居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特定农事操作规范这种规范世代沿袭,便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生产风俗[3]即在恶劣的环境下,瑶族乡民利用世代积累的特有的文化去适应于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   我们的田野调查点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境内均系山区,四面皆是荒山高谷。

由于先天脆弱的生态环境,全区形成了近千个弄场,有的弄场无人居住,最小的弄场一至二户人家居住人们一出门便上山岗,房屋多数建于山腰之中当地水源缺乏,土质极度贫瘠,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其他杂粮以红薯、豆类为主、沙皮、桐果等为副产从乡民的口述中了解到,早年,布努瑶从事的是刀耕火种兼狩猎采集的生计方式,在实施耕作时,尚未进行翻土,生产技术较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住在这里的瑶族乡民,很久以前种玉米,都是用脚跟踩成一然后下种,再用一些土盖起就完了后来进一步用木棍钻孔开穴,比原来用脚跟踏好一些这两种原始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续了很久解放前不久,还普遍使用木棍开穴[2]42这样的生计方式,基本上不需要翻耕土地,避免冲击该地区的生态脆弱环节,尽可能利用自然力,实现植被的更新,满足当地民族成员收获的需要[4]这种传统的生计方式对这一特殊的地区而言,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没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确保了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 评估生态蜕变和生态灾变通常是以生物多样性并存为依据[5]52生物多样性并存是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稳态延续的前提条件,它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物种过分单一,必然导致生态系统面临灾难。

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并存在一定限度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的外界干扰降到最低限度;同时,生物多样性的规律本身就是多样并存,从而为生物的再生创造条件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物种多层次的存在,给自己再造了一个小环境来满足生物的需要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不同种类的陆上植物,有的可以加速岩石和沙粒的碎裂,有的根系可以深入岩石的缝隙,有的可以腐蚀坚硬的岩石,有的则可以把生存无机盐提升到地球表面通过这样的多重复合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岩石的成土速度得到迅猛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陆的成土过程,本身就是生物物种多样并存合力加工、再造的过程[5]科学实验及田野调查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 都安布努瑶族长期生息地属于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亚热带藤蔓丛林生态系统当地民族传统种植都遵循着多物种复合播种,形成了“苔藓类-藤蔓类-高大乔木”这个连环套模式,以构建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重建中,苔藓类植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它具有耐旱性、吸水性、石生性的特点,可以覆盖裸露的基岩,控制地表的无序增温,减少地表水资源的无序蒸发。

当地布努瑶族乡民不懂生态学,他们凭借了本土生态技术和技能,就其环境的需要来建构适合于本土的生态系统他们知道藤蔓植物能为蕨类及苔藓类植物提供荫蔽,这些植物覆盖在裸露的基岩和岩石上,部分地充当了土壤的角色,发挥了对液态水的截留、储养的作用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种植苔藓类和蕨类植物,提升对大气降水的截留和储养能力,从而达到原生生态系统的重构布努瑶族居民的技术技能反映了他们对茎块类植物的浓厚兴趣,如葛藤、土三七、荞菜等因为这类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在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当地各族乡民极端重视农、林、牧复合种养生计,确保地表植物群落的多层化和物种的多样化,以达到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所谓“复合生计方式”,是指农、林、牧、采集、狩猎多项目的复合经营,每一种经营中保持多种生物并加以有效利用,对同一种生物资源在利用上内容丰富、手段多样,以有效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6]农牧兼营的最大好处也在于能高效抑制水土流失都安布努瑶族人们在已经高度石漠化的峰丛顶部实施刀耕火种,种植小米、玉米等农作物;在轮歇的烧畲地上放养马、牛、羊,既能增加收入,又可以加快地力的恢复,可谓是两全其美。

同时,他们还利用林间空地,培育多种药材,用树木的落叶喂养山羊 瑶族的地方性知识直接根基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异族成员,我们要发现其地方性知识的存在会很困难地方性知识与民族个人行为之间相互联系,我们必须从他们个人的生态行为发现其传统生存技术总之,当地布努瑶族拥有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生态智慧和技能,在应对当地生态灾变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立足这些地方性知识和技能的发掘和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这些生态智慧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7] 三、传统生计方式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作用 所谓生态脆弱环节,是指在一个能够长期稳态延续的生态系统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和冲击后,最容易蜕变的那些生态构成要素,随着这些构成要素的蜕变还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牵连蜕变脆弱与不脆弱的关键在于人类凭借什么样的文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它,或者如何对它构成冲击[8]在喀斯特地区,最明显的脆弱环节就是该地保水保土性能差,地表无序增温,立地条件差居住在喀斯特区的布努瑶族,为了规避当地的脆弱环节,实施了相应的手段和对策,对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环节的规避和修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对保水保土性能差的规避 由于峰丛地貌岩层多由纯质石灰岩构成,成土性能极差,当地有限的表土层,可称得上是数以万年的功绩。

更由于石灰岩形成的土壤粒度极细,稍经重力和流水作用就会快速移位因此,这样的地区成土艰难,极易流失,仅有的土壤和大部分水资源都会通过地漏斗和岩缝,泻入地下伏流和溶洞中,而无法加以利用与此同时,现代农耕制度会冲击到这个脆弱环节,从而诱发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当地瑶族居民经多年经验积累,延续了民族传统种植方法——免耕种植即令是在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