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21707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现代小说的教学策略,一、小说的叙事和生活,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三、小说的语言问题,四、小说的症候式阅读,初中语文现代小说的教学策略,初中语文关于小说的教学着力点在哪里?如何选用适当的设计才能实现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初中语文现代小说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教材设置 :,教材设置:,教材设置:,教材设置:,教材设置:,(这套教材共六册,按主题编排单元,每册六个单元,共 36 个单元,现代文学作品就选入 20 个单元,共 87 篇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散文 35 篇,小说

2、 14 篇,诗歌26 首,戏剧 4 部(含节选),其他 8 篇。),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关于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着重,课标关于评价建议:,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

3、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 79 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作品教育是课标的要求,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更重视文学教育。曾经一度我们的教材就叫文学,一、小说的叙事和生活 1.小说的概念,1)在西方,小说与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一起被称为虚构作品( fiction ),就传统意义上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散文(与诗的韵文相对而言)的形式讲述故事(叙事)。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等,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

4、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一、小说的叙事和生活 2.小说“讲”故事,2)传统意义小说本意就是“小道消息”、“街头巷议”。小说就是故事,是生活的事实、事件经过作家的艺术虚构反映出来的生活生活“真实”。小说的受众看小说其实要在里面要寻找有趣的事,获得一种愉悦感。小说教学是要回到小说文体的本身,抓住文体的特点,“讲”故事是必须的。故事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这个故事怎么讲,小说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要求学生通过小说课文的学习,能获得那些知识的,人文素养方面

5、的教益。,2.小说的“讲”故事,3)语文教育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工具性的,属于知识性的教育内容;二是人文性的,人性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前者,任务明确,是一种硬性的指标,语文考试内容大多属此类;后者,也是“硬性的”,但却不明确,指标呈现一种“软性”特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文学性和审美性又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在于,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一般表现为一种概括,一些结论性语言,比如,主题的概括等;而文学性、审美性更主要在对文本的形式技巧的方面的解读让学生在情感和理性层面认知后,再进入理性思维的层面去接受和理解。,2.小说的“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教学承担着人文性、文学性和工具性教学的任务。但相比

6、较其他的文类,小说的教学更重视文学性和审美性,由此切入,达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目的。 4)小说教学的着力点之一,是还原故事,还原故事的具体情境,在故事情境中认识人物及性格。还原故事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讲述重在引领学生去探源作者“讲”故事的运思。这是一个读的过程,是让学生情感接受、提取信息和理清楚思路,进而对结构了解的过程。,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1.人物(性格)和事件 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尽管小说也写某类动物或妖魔鬼怪,但其叙述是拟人化的,仍然可以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小说主人公。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存在于特殊的

7、文学艺术空间。这类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事件,一个事件往往是小说中基本的一个叙述单位。小说就由这些叙述单位构成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安排人物的活动。小说的情节含义: 一是指对一系列事件的艺术性安排,它关涉到小说叙事中的艺术技巧; 二是也可以理解是按照艺术家选择的特定的因果逻辑组织起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

8、:“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就构成情节。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孔乙己中的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叙事人称选择。作家在用语言讲故事,但小说中讲故事的人与作家本人并不是一回事。按照现代叙事学的观点,在一个叙事行为中,重要的不是故事内容,而是故事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被叙述出来,即叙事的方式。叙事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叙述人的安排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叙述人的安排对于作家往往是小

9、说艺术的核心课题之一。鲁迅在孔乙己中安排的叙述人“我”是一个儿童,这个儿童在小说中甚至有些冷漠。显然,这个“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为了服从于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旨而安排的。,孔乙己的叙事视角,A.孔乙己的第一人称“我”叙述视角, “我”所拥有的优势,作者可以依据叙事写人、表情达意的需要,任意截选材料而不受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的限制。孔乙己正是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摹写的,这样有利于作品集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为“横截面”式。,孔乙己的叙事视角,B.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关键在于,孔乙己在

10、带给别人“欢笑”的同时却遭受别人“取笑”这一事实留给读者的思考。这些 “横截面”,“笑”出了科举制的毒害,“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笑”出了世俗者的冷漠,“笑”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喜爱,“笑”出了作品丰富的主题。,孔乙己的叙事视角,C.“小伙计”眼中的其他“人”,“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这些“成人”们只会用世俗眼光看看待孔乙己,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穷酸潦倒、恶习难改,孔乙己的“可鄙”与“可笑”之处。“小伙计”则出于被压抑的心理,用少年纯真的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是孔乙己带给大家的欢乐;从孔乙己那可鄙、可笑的言行中提炼出了诚实、善良的“可怜”与“可爱”,同时也看到了“掌

11、柜主顾”们的“可鄙”与“可笑”。这才是作者真正意图所在:鲁迅意在集中笔墨摹写“掌柜主顾”们对孔乙己不幸遭遇的嘲讽与冷漠。这样,在“看 / 被看”的二项对立中,选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就使整个作品形成了“看客”看孔乙己,“我”看“看客”,作者看作品一个的独特结构。,二、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小说教学重视细节描摹,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尝小说创作的艺术美。,三、小说的语言问题,1.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叙述语言。 A.言外之意。小说是作者用叙述的方式所创造的“第二真实” , 包括语言的真实、叙述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小说家的许多真实的意图往往就隐含在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中。而言外之意恰恰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

12、容。 比如,小说 祝福,在“我”的视角观察下 , 面对祥林嫂亡夫失子的痛苦 , 鲁镇的人们持何种态度呢 ? 教师要教会学生体会其言外之意。,三、小说的语言问题,例 1 : “我真傻 , 真的,她开口说。是的 , 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 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 , 走开去了。” 在小说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这个故事 , 并不仅是陈述事实 , 更多的是为了宣泄自己心中的悲哀、痛苦和自责。对于这种言外之意 , 开始时 , 大家都陪着祥林嫂掉眼泪;但当这个故事已被人咀嚼得毫无味道时 , 人们便抢白、打断。这种“打断”违反的是语用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原则” , 表达的言外之

13、意也是很明显的你不要再烦人了 , 讨厌死了。这类句子在小说中大量出现 , 如柳妈的“祥林嫂 , 你又来了”等。透过这类句子 , 我们可以体味到鲁镇民众那种缺乏尊重与同情、自私又冷漠、令人寒心的人际关系。,三、小说的语言问题,例 2 : 祥林嫂 , 你放着罢!我来摆。 祥林嫂 , 你放着罢 ! 我来拿。 你放着罢 , 祥林嫂 ! “你放着罢 ! ”这是一个祈使句 , 传达的是一种使动、指令、企求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下言外的意义:你的行为是伤风败俗的不配干这活 , “否则 , 不干不净 , 祖宗是不吃的”。 第句的变序倒装更添急迫、紧张、严厉斥责的意思 , 体现出四婶唯恐自己说晚了一步 , 让这个“

14、不干不净”的女人动了祭祀的东西 , 得罪了祖宗 , 给家里带来不幸的急迫心理。正是这一声大喝 , 不啻致命的一击 , 彻底摧毁了祥林嫂的心灵救赎的希望与勇气 , 将她推向了无底的精神深渊。因此 , 与其说祥林嫂之死有个外在的凶手 , 不如说她是死于精神的自戕 , 死于精神救赎希望的彻底毁灭。而这些 , 只有通过揣摩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三、小说的语言问题,2.语言词性的理解和细致分析。小说就是印着文字语言的一本书。分析作品就必须克服长期存在的小说语言艺术分析程式化、肤浅化的弊端,落实在具体的文字语言运用。,清人刘熙载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眼乃神光所聚”。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15、。小说的“眼睛”指的就是“文眼”,而小说教学的“眼睛”,就是要在教学中用“文眼”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的方法也很多。,四、小说的症候式阅读,四、小说的症候式阅读,1. 寻找情感的错位之处。 鲁迅故乡结尾处:“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结合故乡全文发现,故乡着重表现的,实际是人与人关系发展中的两个轮回。,1. 寻找情感的错位之处:故乡,A.第一个轮回,少年的鲁迅和闰土,到成年鲁迅和闰土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轮回,它不但有了前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和谐美好关系),而且有了后项(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之间的隔膜:“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这个轮回实际是以往人与人关系中不断重复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这类恶性轮回中的一个,它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全部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关系史的概括和总结:人与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现实社会里,及至成年,人与人之间便隔膜起来,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鲁迅认为,在他与闰土之间,这个恶性轮回已经造成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