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祝福_4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21669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祝福_4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教案]祝福_4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教案]祝福_4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教案]祝福_4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教案]祝福_4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祝福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祝福_4(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祝福来源课 件 5y K J.Co m 一. 教学内容:祝福 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祝福 ,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三.知识归纳总结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1、家道破落鲁迅于 1881 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 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2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

2、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2、弃医从文1902 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 ,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 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3、痛苦的婚姻1906 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

3、,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到 1925 年 3 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 45 岁,许广平 27 岁,朱安 48 岁。翌年,鲁迅与3许广平离京,于 1927 年在上海同居。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四.课文分析祝福 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

4、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人物分析:1、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开始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后来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

5、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 , “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4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有钱人的“祝福” ,是要“吉利的” ,他们嫌寡

6、妇乞丐在这时死去,是“不吉利的” 。2、四婶祥林嫂走后,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 , “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做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3、柳妈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说祥林嫂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

7、以赎罪,这些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 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5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没想到冬至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4、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祥林嫂年谱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

8、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三十一二岁深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至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三十四五岁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三十六七岁6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祥林嫂 “一逃” 、 “一撞” 、 “一捐” 、 “一问” ,这些情节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 、家庭(婆婆、大伯) 、社会(鲁镇的人们) ,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伦理迫使她守节,可贫

9、穷又不让她守节, “要做奴隶而不得” ,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5、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1)我和祥林嫂会面于鲁镇的祝福仪式中。(2) “我”和鲁四老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血缘关系区别:鲁四老爷是老监生,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是新党、知识分子。(3) “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 我想。 ”“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 谁来管这等事。 ”“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 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7也说不清。 ”从这

10、些对话和“我”自剖自析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鲁镇的苦闷、凝固的气氛使他不能忍受,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但又无力改变,虽觉得不安,但又竭力摆脱内心的困扰。(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 、 “无奈” 、 “困惑”?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

11、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写作特点:1、小说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 ,这就揭8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用“沉重”的晚云, “阴暗”的天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

12、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因为 “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 。这是非常具有隐喻特征和象征意味的。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保守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 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3、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

13、,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2)肖像: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3)眼睛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9“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 “直” “瞪” “瞥”“轮” ,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顺着眼”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也还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又

14、一个“顺”字,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挣钱,来养活自己,进而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的人。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但音调与先前已不同,笑容也冷冰冰的了。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述阿毛的故事,感觉到别人的态度时,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 。又一个“直”字,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别人

15、对她的不友好。她不敢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了。于是当她看见别人的同阿毛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别人也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 。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10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于是人们便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当柳妈告诉她,说她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时,她显得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伤心

16、。 “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很明显她一夜都没睡着,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她的身份,她的名誉会发生改变,没想到冬至的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说明她这一次所受打击之大,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 “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 ,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 “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4、分析小说重复的运用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11样?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