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20414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使命,以教材审读者的研判眼光 以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视角 以部编教材编写工作推进者的切身感受,第一部分 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为何出发,我们去向何方。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初心不改,继续前进。,立什么德,永远的话题 如果说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阐明课程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关键在于对课程本质的把握。而德育课程沿革的历程又告诉我们,有关课程到底立什么德的探讨,竟是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总体上看,有“一脉相承”的坚守,更有“与时俱进”的追求。,话题一,名称的故事:课程沿革的历程,小学:思想品德 品德与

2、生活、品德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 初中:分科 思想政治 思想品德 道德与法治 高中:分科 思想政治课(主义 常识 生活) 统称:政治课 德育课程 名称的变化伴随着六次大的调整,而就德育课程立什么德的观察来看,始终是“大德育”之德;所谓德育课程,其实是包涵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德育元素的共同体。,回顾,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政治立场、方向) 基本功能:这是一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课程。(思想与心理品质) 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的课程。(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 就课程性质的把握而言,纵然课程名称一再改变,即便现在叫道德与法治,其课程设置的根本意

3、义和价值,一脉相承、初心不改。,课程性质:初心不改,解读,类别与层次,“倒金字塔”的纠结 如何承载意识形态教育 要区分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德育元素的类别,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路径依赖) 要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德育元素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寻求互补) 要坚持意识形态教育对其他德育目标的引领和主导,其目标设置始终是第一选择。(政治优先) 要明确意识形态教育与各类德育内容的实施,都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分类推进) 要把类别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着眼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当前课题) 混淆或割裂类别与层次的关系,不可能真正阐明立什么德。,辨点

4、1,政治,心理,道德,法律,思想,基于个体的心理特质,更依赖个性化的干预和疏导的调适方式,基于安天下的社会规范,更依赖最具强制力的方式,以期养成习惯、产生敬畏,基于润人心的社会规范,更依赖舆论评价的感召力、约束力的方式,基于理性认识的思维品质,更依赖于辨析性、开放性、参与性的学习方式,基于根本利益的坚守,更依赖理论和实践的战略定力,路径依赖,点评,谁能“整编”的纠结 何以彰显价值观的引领。 着眼于目标体系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这个“核心”决定了课程整合能够采取“一元主导、多元并举” 的格局。 着眼于内容体系的整合,阐明“大德育”课程的中国特色 。 因此,唯

5、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统领并阐明课程立什么德的全部要义 这是总结了课程发展基本经验的结论。,辨点2,邓小平在阐述“四有 ”培养目标时明确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胡锦涛在阐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习近平在阐述共青团的工作时明确指出:“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 要说什么德最大,精神支柱之德最大;要说什么德最重要,信仰之德最重要。(教科书的传说:填补信仰的真空)。,什么是课程立德最紧迫、最根本的使命?,链接,怎样“定位”的纠结如何把握课程的本体功能 综合性: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 课程目标的

6、综合性。 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基础性: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 学校、家庭、社会 课程、时政、团队、班级 一是要避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科化”倾向;二是要避免所有德育工作的被“课程化”。 课程不是一个框,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重要的是,必须明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立德功能。,“学科化”与“课程化”,辨点3,课程独特的“综合性”,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文化的基因。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 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 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

7、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讨论课程立什么德的话题,可以明确地概而言之: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小结,树什么人,话题二,如果说“四有”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炉, 就为中国教育树什么人勾画出了基本的轮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如果说学生发展素养是学校育人的价值表达,那么学科核

8、心素养就是课程育人的价值表达。,聚焦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特定学科学习的滋养,是需要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证实的“学养”。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科素养,也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是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的“素养”。 应该说,以培育核心素养主导学科课程育人的目标,业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追求。,解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思想政

9、治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政治学科课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素养特点的学业成就,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在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视野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素养的凝炼,能够对初中德育课程育人目标的把握提供重要启示。,凝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启示,课程育人的价值,着眼于高中课程的育人使命,把握其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独特价值,可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当然,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公民培养的框架中,共同展现着课程育人不可替代

10、的意义。,点评,信仰、思想、尊严、担当,所谓信仰,是指基于共同理想的信仰,即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所谓思想,是指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理性精神的结晶;所谓尊严,是指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才能使人拥有这样的尊严;所谓担当,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也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关键词,课程实施与教材编写的经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有可能出现改革非常活跃,政治方向又很清晰的“新常态”。这应该是当前各种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以往改革历程的经验。而说到我们德育课程的改革,一直以来,不少参与者的最大担心就是活跃性和方向感的相互干扰,常常有人主张为了其中的一个而不惜牺

11、牲另一个。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两者的高度契合才是中国发展之福祉,也是课程发展之正道。 就以往课程实施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至少有三个突出问题需要辨析。,话题三,“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坚持旗帜鲜明的态度与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是一致的。 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结论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就要插自己的旗子、论自己的道理、刻画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趋之、信之、仰之。就此而言,各国教育,概莫能外,没什么输理的。 语境的误区:历时性干扰时空条件。 路径的陷阱:共时性干扰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 教材 如何表达中国立场、展现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问题不在观点太过“鲜明”(意识形态化),而在于语境的“唯一

12、” (话语体系)与路径的“虚无” (类别与层次) 。,辨点1,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哪里。 距离之问,不在于是否“正面”,而在于是否真实。只要真实、就能释放“正能量”;惟有真实,才能释放“正能量”。 例如,既有“莺歌燕舞”又有“水深火热”;既注入“身边的感动”又抨击“身边的丑陋”;既赋予“正面信息”更为鲜活丰富的内涵,又赋予“负面信息” 更为积极向上的意义。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例如,教科书的故事(美、日、韩、英)。 课堂的主导与市场的主导 例如,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等话题。何谓三俗,我们不讲,谁讲? 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主流价值观与“多样化”的关系;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主流媒体、家庭教育同频共

13、振。,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辨点2,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不讳言反面教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不是只讲正面,社会影响不全是负面。真话与假话之别,不在于正反与否。 例如,“政府派”永远安全、“反对派”永远正义? 所谓输出、传递 “正能量”,并不仅仅依赖正面教育。而是两面都能讲、都该讲。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我们的坚守和出击,同样旗帜鲜明。非如此,不能形成“正能量”。 例如,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贪腐案件、灾情反思、事故问责等。 问题在于:不宜动辄“上纲上线”。要用专业的思维,面对真实的情境,反思具体的经验,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正面教育,无所畏惧地进行反面教育。,辨点3,教材编写理念

14、的变化,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结论的“僵硬”,过多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不大关照学生当前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他们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 所谓鱼和渔,其实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你没有手段让他想什么或不让他想什么,但有办法引导他“怎样想”或“想怎样”。,看点,强化辨析:转型期的必然要求,不争的事实:封闭 开放 信息环境:单一,确定 多样,变化 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网络)。 社会思想文化:界线分明(一清二白) 复杂(多层多面) 相互激荡、相互交织(三交;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

15、) 个体思想活动:日益活跃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要求:划一 和谐 (结果) 接受 探究(过程) 辩证思维具体化(识别、判断、选择、包容等) 追求:理想信念(激情+理性) 无论着眼于能力的发展,还是立足于基本价值观的确立,都需要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唯有通过辨析,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价值引领,看点1,要慎行辨析的操作,把握准: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关注过程,是相对于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言,而不意味着只讲过程、不问结果。一般来说,没有只求结果不要过程的设计,也没有只要过程不求结果的设计;有的辨析重结果,有的辨析重过程,侧重不同而已。 掌控住: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就思维活动的形式

16、而言,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中立”,都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导向确定的价值标准,这是操作辨析的根本使命。(一堂公开课) 处理好: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注重辨析,重在辨点的意义,而不是重在辩驳的技巧。要遵循意义优先、兼顾方式的原则,积极引导辨析的操作 。(两种倾向),点评,优化案例: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着力点,注重辨析的过程,但不能迷失(异化)辨析的目的。 “辨析发现价值,观点影响中国 ” 正如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知识经验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辨析都具有理性思维的意义。 两句箴言:“一分材料一分货”;“不是检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案例的选择、设计、运用 既是编写教材的载体,又 是开展教学的依托,更是 实施评价的形式。,看点2,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建议与主流媒体同频共振,如央视栏目:“公司的力量”、“以新能源的名义”、“社会责任是财富”、“变形计”、“金砖四国”、“走向海洋”、“一带一路”、“共享单车”、“大兴新机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