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上传人:luoxia****01802 文档编号:56196580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摘要 “定居社会”“旅居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具体社会形态,是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三大支撑点。随着现代商 务活动的常态化,置业旅游的潮流化,休闲旅游的主流化,气候旅游规模化,现代人重新 开始由“定居生活”走向“旅居生活”,旅居社会成为当代的一种主流的社会形态。旅居社会 本质上是对“旅游业发展全部”的完美表达,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也是对旅游 业发展归宿的一个预言。关键词 旅游业;旅居社会;定居社会;网络社会。一、旅居社会的提出。自 18 世纪 40 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进程,发

2、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 发展,刺激了以旅居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1 。旅游业几乎囊括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 化”等现代社会的所有优点,同时也几乎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方位社会诉求。旅游 业的这些优越性使得旅游业几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中国乃至全球都为旅游业欣喜不已:中国旅游业在短短的 30 年内发展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 力。截止到 2016 年,中国有 24 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 发展2 。许多省、市把建成旅游大省、旅游大市或旅游强省、旅游强市作为新世纪的奋 斗目标之一;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 170 多个国家和地

3、区中已有 120 多个国家 和地区将旅游业列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被看作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世纪产 业”3 。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 “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等已经成为学 术界研究的关键词,旅游研究成为时下学术研究的热点兴奋点之一。但人们逐渐发现,旅 游业的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越了原先 人们对旅游的“狭隘预期”。为了突破“狭隘预期”人们尝试对旅游产业的进行拓展 尝试:第 一次是试图用休闲业来替代旅游业,认为休闲业更好地表达了现有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 xx 年以杭州市“休博会”为标志,业界推出了“休闲产业”企图替代“旅游

4、业”这一概念,国家 旅游局也尝试以广东为试点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似乎休闲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归 宿。休闲产业的抛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隘预期”,使得旅游业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 更为宽广。但休闲产业依然没有完全表达现有旅游业的全部,于是旅游业便进行了第二次 扩张。业界和学界都认定旅游业的边界不同于传统产业,已经“模糊和泛化”,政府认定“抓 旅游就是抓经济”,学界认为“旅游产业”其本质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系统”,不仅仅是休闲产 业。然而,旅游社会学家并不认同“ 旅游产业” 是一个“ 纯经济系统”, 张凌云 针对世界 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统计司、国际劳工组织及其他有关旅游统计的协作机构共同起草的x

5、x 年国际旅游统计推荐方法 中所阐述的“个人的惯常环境”这一概念提出了“非惯常环境”这 一概念4 ,企图扭转“纯经济系统”旅游观,并尝试为旅游研究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肯定的是“非惯常环境”比以 往的概念更能准确地表达旅游业的发展现实,因为它既包含旅游,也包含休闲,且不排斥 经济。但“非惯常环境”既非一个产业概念,也非一个经济概念,似乎也不是一个准确的社 会概念,使用起来可操作性欠佳。为此,笔者在“非惯常环境”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再拓展 一点,再往前走一小步,提出“旅居社会”的概念替代之前纷繁概念,并认为“旅居社会”是 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归宿。二、 “旅居社会”的诠释。社会形态是奠立于一定

6、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主要反映了 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 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人类社会从技术社会形态呈现这样的 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整个序列中的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形 态是变化的和发展的,从“迁徙”的角度来看,渔猎社会主要是以“游牧”的生活为主,而农 业和工业社会则主要是以“定居”生活为主,到了信息社会由于信息化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时 空压缩”效应,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类再一次进入到现代化的“游牧

7、”生活,但这与渔猎 社会的“游牧”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其社会质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为主的外来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了本土居民,其人口结构发生了颠 覆性的变化,从而引致社区组织的变化和重构,并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与此同 时由于旅游业的介入而引发旅游目的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两种变 化的合力促使了旅游目的地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此,笔者把“以旅游产业为主、以旅居 民为主的,以旅居生活为主”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合一的复合地理人文空间体称 之为“旅居社会”。具体表现为“游客规模”远远大于“定居民规模”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比如, 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

8、岛、云南丽江、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等。这样, 从同一个时间截面来看,当代社会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社会形态:一是以定居为主的“定居 社会形态”;二是以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三是以网络为主的“网络社会形态”。在当 代信息和科技的双重推力下, “旅居社会形态”和“网络社会形态”已经越来越取代“定居社会 形态”, “旅居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在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几乎成为全球化趋势。 可以预见旅居社会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社会形态。第一部分的论述表明, 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轨迹是“旅游业休闲产业旅居社会”,而 旅居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形态。旅居社会本身是

9、一种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 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 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 5旅居社会是介 于“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旅居社会摆脱不 了当今社会“对物的依赖性”,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物的依赖性”,追求“人的全面 发展”。由此可见,基于旅游目的地人口结构转型

10、的视角, “旅居社会”可以说是对“旅游业发 展全部”的完美表达;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是对旅游业发展归宿的一个预言。三、旅居社会的证据。旅居社会的早期证据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会馆”。会馆的出现表明中国明清时期,商 人的旅居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中国会馆只能视为旅居社会萌芽的标志,是旅居 社会的早期雏形。这是因为商人的旅居其目的是为了“赚钱”,从事商业性活动,而非为了 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其二,由于当时交通和信息的制约,商人旅居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旅居商人规模远远小于定居民规模,更不能与当代的游客规模相提并论。因此,无论从 会馆商人的生活质量和旅居目的,还是从会馆商人的人口规模

11、来看,中国早期的旅居现象 都难以称之为“旅居社会”。与中国早期会馆不同,当代旅居生活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首先,旅居民的构 成发生了变化,除了商务工作人员的长时间旅居生活之外,还主要包括了游客的旅居生活。 其次,旅居民的规模远远大于定居民的规模, “旅居民”成为旅游目的地社会的主要成员和规 模稳定的成员。比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云南丽江古城等旅居民 规模 往往是本地居民人数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再次,当代的旅居民的主要目的不是从事商业 性活动,而是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来看,当代旅居生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性生活”,足以构成“旅居

12、社会”形态。当代“旅居社会”的直接证据和动因主要源自四个方面:一是商务活动的常态化,中 国处级以上的干部和绝大部分商人全年约有 1/3 的时间不在本地生活;二是置业旅游的发 展,比如,云南景洪市 2016 年 48%的房产都是外地人购买;三是全民休闲计划的推广, 目前正在广东省试点;四是出于避寒和避暑而形成的国内南北“候鸟式”的迁徙生活,比如, 北方的黑龙江有实力的居民纷纷到南方的海南购房,形成了“黑龙江省三亚市”的旅居现象。 正是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推动了旅居社会的形成和崛起。目前,为了应对“旅居社会”的到 来,一些配套的旅居社会制度建设已经开始筹建,其中最具标志意义的是“荣誉市民证”“休 闲

13、市民证”和“旅游居民身份证”。虽然早期的“荣誉市民”只颁给对旅游目的地有重大贡献的 外来人,并没有大众化,但它是“旅居民身份证”的雏形。最近几年,随着旅居生活的“典型 化”和“主流化”,一些旅游目的地开始针对旅居民专门颁发“休闲市民户口”“旅游居民身份 证”等类似的旅居民身份证书, 比如,2016 年广东增城开始对游客发放市民休闲证,2016 年湖南国民旅游休闲卡发行 50 万张。此外,类似早期会馆,但比会馆更为高级化的旅居民 聚集区开始在一些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出现。比如,在云南大理“洱海天域”的旅游地产只针 对外地人销售,在云南昆明安宁、腾冲等地也出现了专门为游客建设的“产权度假式的旅游 小区

14、”。旅居民的身份和生活场所逐步得到旅游目的地的认可和甚至法定,这现象标志着旅 居生活的大众化趋势开始出现,旅居社会已经逐步形成。四、旅居社会的形成。旅居社会的演变。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的“定居社会” 向“旅居社会”变迁、转型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原有定居社会的社会制度、 社会规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平衡态”的很快被打破,而新的更高水平 的社会“平衡态”被重构。旅居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遵循:“纯定居”的传统社会形态“定居 为主,旅居为辅”的混合型社会形态“定居为辅、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其中, “纯定 居”的传统社会形态是一个封

15、闭性传统社会形态,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贫富差距较小,社 会阶层扁平化。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其生活方式主要围绕农耕和传统文化娱乐为主,也缺 乏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极少。 “定居为主,旅居为辅”的混合型社会形 态中,游客开始进入,旅居民开始介入传统社会,成为一名新型的旅居民,并从本质上打 破了原有社会的封闭性,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本地居民中的 旅游带头人开始转向农业和旅游业的混业经营,部分精英甚至脱离农业开始非农化生产和 生活。由于对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的扬弃,本地定居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意识和需求增加, 社会保障体制开始被重视。旅居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消费行为

16、传递给本地定居居民, 部分定居的生活方式开始外来化和城镇化。定居的本地居民对旅游业参与程度的差异以及 话语权的差异,以及他们从旅游业中的获利能力和获利结果不同,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化,社会阶层开始分化,但总体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其生活方式除了围绕农耕和传统文化 娱乐之外,也开始现代化,并且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会把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 生活方式相结合,同时存在“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传统化”两种倾向, 居民开始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定居为辅、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中,整个旅游目的地 的社会形态发生颠覆,完全由一个“农耕定居”社会,转变为“旅游旅居社会”。由于旅游业 带来了财富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定居民的非农化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居民之间的 贫富差距开始缩小,社会结构恢复扁平化,较高的经济总量保证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 现和普及,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定居民和旅居民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达成认同, 生活方式上认同与共存,彼此互补干扰对方的生活方式。旅居社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针 对旅居民的社会管理制度开始健全。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