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上传人:luoxia****01809 文档编号:56170979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一、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建设创新型 和服务型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高校专业教育以及专业 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目标的基础与智力源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 的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国家、社会和企业财富的重 要象征与支撑。 “求贤若渴”是国家、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真实反映,企业的竞争已逐 步转化为对专业人才的竞相追逐。专业人才掌握着重要的核心科技,能为企业创造源源不 断的价值财富,是企业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率扩张等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

2、促进 因素。专业人才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培养过程,学校是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主 体,而高校则是这类主体中的核心,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的重 任。基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规划,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然 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宏观大环境的变化,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培养模式需 要创新,并配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量化的评价,让高校人才培 养的质量得以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能走向市场,接受市场供需的选择,这才是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出发点。以会计人才培养为例,我国现有的 740 余所全日制 本科院校中,许多高校都在本科

3、阶段设有会计学专业及其细化的专业方向,加之高职院校、 成人院校以及中职院校等,绝大部分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许多院校招生存在盲目的扩张 行为,导致在校会计学专业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且这种压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部分院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片面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必 须变革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追求数量和质量并重,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才能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胜任能力强的创新实用型人才。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片面地强调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数量,追求招生数量 和毕业生数量,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衡量指标,这既有社会的

4、原因, 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然而,由于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容纳能力脱节,特别是教 师数量、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和招生规模的不匹配,很容易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伴随 着教学质量的降低,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科成绩下降,更重要的是就业压力陡增。当学 生毕业走向社会,真正由市场来决定就业供需时,对会计人员的刚性需求加剧了供需矛盾, 结构性失业会很显著,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基本生存状况,也制约了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选 择,对国家、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必须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 勇于肩负培养创新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重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

5、就业观念在不断转变, 而企业招聘的观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就业观念的创新往往受制于企业招聘。社会需要 创新型人才,需要能够在现代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金融创新环境中解决各类实践问题, 胜任企业风险管理等核心工作的人才。局部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压力,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提 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研并重、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核算工具,会计也在不断发展,并且体现着 会计实践的超前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业务和核算需要,这些业务很多是在 会计人员的经验、管理层意图和

6、社会规制的博弈中来处理的,缺少统一有效的会计准则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过于追求定式的应试思维,对新业务的发现和 解决则会显得相对滞后,理论没有创新,缺少实践经验,难以完成相关的业务处理和会计 工作,对于新业务就只能束手无策,这在客观层面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会计国际趋同的客观要求会计国际趋同不单单只在于准则等相关规范、实践业务处理的国际趋同,还应该包 括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经验的借鉴和学习。客观地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等因 素的影响,我国的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往往注重学科成绩、就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从而遏制了会计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

7、习方式,降低了学 生深化会计理论和扩展会计实践的积极性,可以合理借鉴国外开放式的会计教育模式,提 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扩张的影响,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 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 于优势。然而,由于企业对会计就业人员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即使会计理论成绩很好, 也不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较好的职位。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高校应该 改革本科会计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实用型会计人才为己任,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职业素质等

8、的综合培养。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会计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包括会计人才标准、专业 素质考核、创新能力和实践主动性等内容的创新,而不再是单纯地以课程成绩、就业率以 及工作薪酬的高低作为衡量会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标准,能够适应市场供需选择,体 现自我价值才是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和专业教师都缺少创新的会 计培养理念,陈旧的教育观点束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会计教育以课程成绩和相关专 业证书为主,忽视了学生兴趣开发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 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应该紧紧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

9、综合型、符合社会发 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不再以量产会计从业人员为目标。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应该包括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会计 人才培养目标三方面的内容。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定调,创新会计人才培 养机制,综合体现社会需求,完善考评奖惩机制,才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创新 型会计人才必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应当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与体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和教学教材,增加情 景教学、实践教学和兴趣教学等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和选课系统,不进行强制或硬性的规 定,把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专业兴趣

10、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所一体化,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加大产学研所一体化建设,把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纳入到教 学创新体系中,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学生兴趣科学的结合 。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等因素,分别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就业工作、继续深造和出 国留学都应该被肯定,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与实践提升 的机会,充分发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能力教学的优势,从社会资源层面帮助学生培 养一种科学、长远的就业观念。会计人才模式创新的内容如图 1 所示。四、完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研究会计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高校进行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势

11、在必行,高校应变革现有教学模式中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为社会培养创新型 实用人才。然而,就各高校所面临的教学资源和经验积累而言,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 新必然各不相同,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孰优孰劣。基于相同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目标,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用以衡量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适 用性、有效性,因此,会计教学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完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析会计教学评价必须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把国家、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社 会都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来,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式及其改进、教材选择与评

12、价、定期检测、就业与升学率等方面,制定可量化、可比较、可验证的科学指标,充分发 挥各类主体的监管与评价作用,构建一套系统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一个“调整-适 应-再调整-再适应”的循环中不断提升。1.创新定期评价机制。现阶段,教育部已经逐步制定统一的会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及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用以检验全国会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同时,高校也会建立教 学质量定期评价制度,用以检验特定时间段内的教学质量及其成果,反馈教学问题,具有 稳健性和持续性的优点。然而,传统的定期评价机制内容较少,硬性考核指标多,缺少灵 活性,地区教学差异难以凸显,易于应付,降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学逆反心 理的

13、出现。因此,必须创新定期评价机制,变革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和奖 惩模式,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水平、教材选择与专业兴趣等因素,构建弹性化指标考 核体系,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凸显地区教学差异,充分发挥定期评价统一、稳定的优 势。2.完善不定期评价机制。定期评价机制是高校会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石和基本模式, 是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强制性要求,容易形成对教学的硬性引导,不利于凸显教学灵活调整 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定期评价的基础上,完善不定期评价机制,采取突击检查、临时参 访、随机听课等具体方式,增加会计教学质量被检查的不确定性,规避应付风险。不定期 评价机制不拘泥于会计教学时间、教学场景和教

14、学具体内容,注重随机检验教学的质量和 成果,依此评估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性,更能体现会计教学质量的一贯性,充分发挥不定 期评价突检性、灵活性的优势,并成为定期评价机制的重要补充。3.凸显高校评价机制。在国家部委会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凸显高校评价机制。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及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的领导者,应发挥管理领导职能。 高校充分利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信息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 实践,构建适合本校会计人才培养及其教学的评价机制,对相关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综 合的评价,以此作为课程教师教学的有效规范,并约束专业教师的教学行为。4.深化学生评价机制。学生是会计教学

15、的对象和受益群体,会计教学质量评价应该 以学生的综合满意度为出发点。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由于缺少可实施的监督条件,且学生 受制于课程成绩、对教学评价的忽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较为被 动,往往不能体现教学考评的意图和真实性。因此,要让学生评价做到客观,就必须深化 学生评价机制,变革成绩打分制度,降低学生因成绩产生的受动性,建立学生班委考勤评 分方式,提高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5.重视社会评价机制。会计教学最终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供需选择。因此,教学 质量的评价还应面向社会,变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单一教学目标,把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 学科专家纳入到会计教学质量评价

16、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会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由 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社会主体对于高校会计教学质量 的评价就会更为客观、专业,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评价对会计教学的导向作用,提升社会 需求与会计教学质量的供需适应性。五、结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应盲目追求单一标准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 唯一的、普遍适用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以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 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时发现各阶段教学问题及其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制 约,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才是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举。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