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03588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课件_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目的要求:,1了解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代谢的测定; 2理解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 3明确体温的概念,产热与散热的方式和部位,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及体温调节机制。重点及难点: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机体产热和散热的不同方式及体温调节机制。,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概念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 一、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一)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二)机体能量储存和转化的载体,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 (CP),特殊动力作用(叫体增热),是动物摄食后机体产热的增加量。,总能

2、(GE)是指一定量饲料或饲料原料中所含的全部能量,即饲料中三大能源物质完全氧化所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三)饲料总能量的去路,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一) 直接测热法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因为机体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于体外,所以,将机体置于热量计(如测热室)中,就可收集和直接测定一定时间内机体散发的总热量,此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这就是直接测热法。,(二)间接测热法,C6H1206 + 6 02 6 C02 + 6 H20 +热量原理:定比定律。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来计算机体的产热量。 1、与间接测热法有关的几个概念 热价1g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3、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消耗的氧的比值。非蛋白呼吸商(NPRQ)能源物质除去蛋白质外的呼吸商。,RQ:糖:1.0 蛋白质:0.8 脂肪:0.71 混合食物:0.85,(1). 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量,测出尿氮排出量。 (2).据尿氮排出量计算蛋白质氧化产热量和NPRQ。(1g尿氮相当于氧化分解 6.25g蛋白质,查表计算蛋白质的产热量、耗氧量、CO2产生量) (3).根据NPRQ查出对应的非蛋白食物产热量。 (4).算出总的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 +非蛋白食物产热量)。,2 间接测热法一般步骤:,(1

4、)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方法:闭合式测定法,开放式测定法: 条件:呼吸空气; 测定:呼出气的量及其中O2及CO2的容积百分比。,假定某受试者24小时的耗O2量是400L,CO2产量为340L。经测定尿氮排出量为12g,计算该受试者24小时的能量代谢值。 (1)蛋白质代谢:氧化量=126.25g=75g产热量=18kJ/g(生物热价)75g =1350kJ耗氧量=0.95L/g75g=71.25LCO2产量=0.76L/g75g=57L(2)非蛋白代谢:耗O2量=400L-71.25L=328.75LCO2产量=340L-57L=283LPRQ=283L328.75=0.8

5、6,举例:,(3)根据NPRQ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查表7-2,NPRQ为0.86,氧热价为20.40kJ/L。所以,非蛋白代谢产热量=328.75L20.40kJ/L =6706.5kJ(4) 24小时产热量=1350+6706.5=8056.5(kJ),1.劳役或运动(肌肉活动) 氧债:当骨骼肌的耗氧量显著增加,而呼吸、循环等功能活动的加强不能很快地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时,造成骨骼肌的相对缺氧,产生氧债。,三、影响代谢率的因素,2 精神活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肌紧张增强、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等释放增产热量增加。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蛋白质为30%,糖和脂肪约为4-6%,混合食物为10%

6、。 4、环境温度: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温度最为稳定 主要是肌肉松弛。,四、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指动物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未作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等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测定:临床用代谢测定仪耗氧量用体表面积为尺度来衡量。S = KW2/3,举例:某受试者,男性,20岁,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的耗氧量15L,其体表面积为1.5m2,计算基础代谢率。将呼吸商设定为0.82,其相对应的氧热价为20.18kJ/L故: BMR= 20.18kJ/L15L/h 1.5m2=201.8

7、kJ/(m2.h),(二)静止能量代谢 在畜舍或实验条件下,环境温度适中,家畜在清晨进食前,处于静卧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它包括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产生的能量以及可能用于生产和调节体温产生的热量等。QKJ/(Kgd)= KW0.75,(三)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1个体大小 2性别 3年龄 4营养状况 5. 品种 6. 生理状况7. 季节 8. 气候,一、体温 (一)体表体温和体核体温1、概念 体表温度:机体体表的温度。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2、差别: 1)体核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小肝温度380C(最高)2)体表温度要低于体核温度,由表及里,存在比较明 显的温度梯度。体表最外层皮肤各

8、部位的温度差也大。,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3)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核与体表两者相对的比例可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 体温: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体核温度。,(二)体温的测定 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概念:在生理状况下,体温会随着昼夜、年龄、性别、肌肉活动及机能状况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称生理波动。 1、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2-6 am:体温最低,Pm: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不超过10C 2、性别的影响: 雌性动物与其性周期有关,发情时体 温高;排卵时体温下降,而后又升高。 3、年龄的影响:幼畜成年动物 4、情绪和运动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三)体温的生理性波动,(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肝

9、、脑;运动骨骼肌。2、机体的产热形式1)基础代谢产热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3)战栗产热: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2)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发生在细胞水平。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3 等热范围(代谢稳定区或温度适中范围) 概念: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个环境温度范围称。,4、产热活动的调节:1)体液调节:A、甲状腺激素:作用缓慢,但持续时间长。 B、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生长激素: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2)神经调节: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

10、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二)散热过程1、机体的散热途径皮肤;呼吸;消化;排尿 2、机体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环境温度机体温度)机体温度环境温度不感蒸发:机体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份渗出而被蒸发不显汗,与汗腺活动无关。发汗(可感蒸发):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蒸 发,皮肤散热,3、发 汗(1)汗腺的分类1)大汗腺腋窝、乳头、阴部2)小汗腺全身皮肤 交感胆碱能神经(一些)掌心、足底 肾上腺素能神经(2)温热性发汗小汗腺分泌蒸发散热、调节体温精神性发汗交感胆碱能与体温调节无关肾上腺素能神经,(3)成分:水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部分为NaCl) (4)汗液分泌主

11、动分泌醛固酮调节低渗汗液大量发汗高渗性脱水。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调节 行为性调节,体温调节系统是一个 自动控制环路(负反馈),(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皮肤、粘膜、内脏;冷感受器为主。2、中枢温度感受器:神经元;分布: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等;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能对其以外部位传来的温度变化信息发生反应。,(二)体温调节中枢1、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PO/AH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调节产热和散热。2、传出途径:躯体神经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交感神经皮肤血流量、汗腺分泌、寒战产热内分泌腺机体代谢,3、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1)PO/AH区中温度敏感神经元调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2)调定点即机体设定的温度值, 当体温处于该值,热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处 于平衡。,四、恒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通过出汗或热性喘息不同的动物对高温耐受有一定差异。家畜一般具有较强的耐寒力。 (二)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 习服:指动物对短期(数月)超常温度的适应。 风土驯化:指动物随季节变化产生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 气候适应:指经过长期选择,动物的遗传发生变化,从而适应当地的环境温度。 (三)动物的休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