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

上传人:luoxia****01802 文档编号:56103024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教学的“精点”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为考试而 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贵在 引导,点拨妙在适切.探索有效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教师就要恰到好处 地引导1.在问题突破的关键处,要“点”得及时, “点”得适量,在学生思维的临界点,要“点” 出重点, “点”开思路,在教学进程停滞时,要“点”活课堂, “点”化思考,使学生在学中知, 练中悟,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激活数学思维,揭示知识本质,使课堂教学兼具艺术 性和智慧性.一、 “点”得及时 “点”得适量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自

2、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有效方法.当问题解决超出学生的能力时,就成为问题突破的关键节点,点拨什么, 点拨到什么程度等,最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把握疑问解决的“时间点”当学生对所学知识、问题已经了解,遇到疑难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迫切需要教 师提示时,所谓的“时间点”到了,此时给学生点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点”得过早, 学生对问题还不是很了解,还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将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深入探究 的机会;反之,如果“点”得过晚,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使学生白白浪费学习的 时间.如笔者在教学“向量”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向量概念,然后再给出一个问题:

3、“两个 向量能比较大小吗?”先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时学生还不能得出答案,再给学生一 个问题:“什么样的量才能比较大小呢?”学生就会想起,实数是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量, 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是向量也有大小呀,为什么就不能比较大小呢?带着疑问,笔 者马上给出两个向量相等的概念: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相等,即两个向量是同 一个向量,长度上相等和方向上相同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定义,两个长度相等且方向不同的 向量之间不能画等号,这就说明即使大小相等方向不同的两个向量也是不能比较大小的, 所以两个向量是不能比较大小的.把握精讲精练的“介入点”如果“点”得过多,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使学

4、生失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实践中,对于简单的概念、试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如 果提示过少,学生的问题会越积越多,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当学生紧锁眉头, 迟迟不能下笔时;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知识或者不能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超出了他 们力所能及的范围时,就应想办法创设教学情境,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 识的联系,揭示知识之间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有了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当 学生受到启发,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点得及时,还需要点得 精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笔者先给出问题 1:求函数 y

5、=1+2x-x2,的最小值,再给出问题 2:求函数 y=?的值域.问题 1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配方、 利用图像,掌握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比较简单,经过认真分析,仔细讨论, 逐步形成了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框架.为使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给出问题 2,这个问题的出现,激起学生的兴趣,掀起学习的高潮,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达成共识: 可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是学生忽略了隐藏的区间,这时就需要提示探究出正确的 答案.二、 “点”出重点 “点”开思路教学中,从学生思维走向看,学生感知教材或具体题目后,开始进入思维状态,此 时学生经常出现思维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我们不妨把这种胶着状

6、态称之为学生思 维的临界点2.教师“点”得少而精, “点”出重点, “点”出关键,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点,产生“思路接通”效应,从而在“顿悟”中促进思维发展.“点”重点知识 拓展知识面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为了透彻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应 在教学时确定重点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再结合重点知识选择试题,在讲课时不仅重视结 论的掌握,弄清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抓住知识形成的源头,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 的联系,而且注重抓住学生思维契机,进行开放式探究,构建开放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在 积极、主动、开放、轻松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 旧知识、掌握新

7、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如在复习数列时,由等差数列定义开始,用累加法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以 下几个问题.问题 1:已知在数列 an 中,a1=1,an+1=an+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 2: 已知在数列 an 中,a1=1,an+1=an+n+2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 3:已知在数列 an 中, a1=1,nan+1=an+n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师生共同探究后,由类比给出类似的等比数列通 项公式的推导过程,由累乘法得到对应的求解方法.这样做思路清晰,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 又教会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最近发

8、展区进行类比拓展,可使学生在轻 松的环境下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点”核心条件 打开解题思路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多种多样,重视解题方法的过程教学,是驱动教学实践的核心动 力3.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数学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美 国数学家伯利亚强调:在解题时“处于最高层、最接近问题中心的是主要部分”.可见在 解题时,抓住题目中的核心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所以教学中研讨的题目应该围绕重点、关 键知识而精心选择,设置的问题也应该围绕关键核心条件提出.当学生抓住题目的核心条件, 就打开了解题思路,再利用辅助条件建立核心条件与结论的联系,特别是在解综合题时, 需要找出几个关键条件,把大问题

9、分为几个小问题,再分别进行解答,再把各部分答案连 起来,可以完成解题,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有利于打开解题思路,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 度.笔者曾做过对比实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两个平行班教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方法解 题,另一个班级采用寻找核心条件的方法解题,一个星期后同时进行教学目标的测试、分 析和比较,结果是采用寻找核心条件方法解题教学的班级,解题能力明显高于采用传统解 题方法的班级. 三、 “点”活课堂 “点”化思考数学思维是严谨、开放、活跃的.数学课堂上创建开放、活跃的环境,可使学生带着 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 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合作交

10、流的课堂教学氛围.“点”活思维 营造活力课堂“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积极参与学习,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结合生 活实际,从学生的兴趣、认知结构水平出发,寻找表达准确、有趣生动的实例,预设有利 于巩固新旧知识联系的问题,创建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 持不同观点或错误观点的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上,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产生亟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巩固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享受成功.如教学 类比推理时,可以讲宇宙中有一个表面具有和地球相似性质的星球上是否有生物,也

11、可以 结合电影冰河世纪说明由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学生会带着兴趣探究问题, 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学到物理、生物等知识,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点”出不同 营造思考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想法,理 解学生的思维,并恰当地利用学生的回答再生成新问题,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究,做到真正的“教思考”4.所以“点”的效果应该有利于创造思考型课堂的氛围,以 点拨引导学生表达不同见解,展示思维成果,培养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为 了培育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展示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选择教 学任务,给学生足够的时

12、间了解所学内容,设置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点燃开放的思维 火花,提供展示的平台,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环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展示中形 成教师富有激情、学生富有热情的高效课堂.如在教学题目“已知 P 是椭圆 x2/4+y2/9=1 上一 点,过点 P 作圆 x2+y2=1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A、B,直线 AB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 M、N 两点,则|MN|的最小值为_ ”时,笔者通过点拨,把学生的不同解法全部展示 出来,不仅揭示了学生思维的前概念,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教学中精点策略的实施,给学生留足主动获取知识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使学生从自主学习开始、在“点”中得到启发、在练中领悟知识的本质,在主动探 究中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的有机体,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主动建 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