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07437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导师简况表单 位 名 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单 位 代 码: 80038 学科、专业名称: 物理化学 学科、专业代码: 070304 系、教研室或所 、研 究 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申 请 人 姓 名 、 专 业 技 术 职 务 : 杨 启 华 、 研 究 员 国 务 院 学 位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制 表2004 年 1 月 8 日填填 表 说 明一、填写的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字迹要端正、清楚。二、本表应由指导教师本人填写。三、封面上“单位号码”按照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 1992 年 6 月编发的全国研究生招生单位代码及通讯录中的单位代码填写。 “学科、专业

2、名称”及其“代码”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四、第 1 页“主要经历”中的第 4 页1 栏目,应填写指导教师本人在科研和培养研究工作中,较长期从事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水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在这些研究方向上与同行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处的学术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水平,对当前与长远的社会、经济、科学及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文字要简明扼要,不得超过 1500 字。六、第 5 页2 栏目,应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及获奖的项目填写,不必全部罗列。本人和其他人联名发表的成果,须在“备注”栏中将成果公布时的属名按原次序填写。七、第 6 页

3、至第 10 页1 栏目,选择本人最有代表性的若干项(限 5 项以内)科研成果,着重介绍本人自己进行的工作内容,可以是论文摘要、专著简介、获奖项目简介等,每项简介限一页。八、第 13 项4 栏目,应填写在指导教师主持下的学术队伍的人员情况,不包括担任研究生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人员。九、第 13 项5 栏目,应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和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或获奖的硕士论文及其成果填写。十、除已注明的栏目外,一律不得另外附页。十一、本表复制(复印时) ,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 16 开(B5)规格,装订要整齐。I 个人概况姓 名 杨启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9,5民族汉专 业 技

4、术职 务研究员 工资级别研究员 定职时间2003,4党派中国共产党行政职务题目组长 学科专长物理化学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国内:1997,7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最后学历(包括毕业时间、学校系、科、学位) 国外:外语程度 熟练掌握英语听、说、写、读,略知法语和日语主 要 经 历自何年月 至何年月 工 作 部 门 任 职1997,81999,122001,82003,41999,82001,72003,3至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属的实验室LCOMS-CNRS/CPE日本豐田中央研究所 Frontier Group VII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

5、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员 本人科学研究工作情况1 本人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点和意义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的基础研究本人自 1997 年以来一直从事有机-无机杂化催化材料的研究工作。2003 年 4 月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成立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组任题目组长,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PMOs)是 1999 年被首次报道的,它的出现是介孔材料领域的重要突破,其显著特点是在介孔材料的骨架中引入有机基团。与传统介孔材料和表面修饰的介孔材料不同,它是 100%由有机官能团桥键的硅酯(RO) 3Si-R-Si(OR)3 合成的。有

6、机基团均匀分布在介孔材料的骨架中,并且柔韧的有机基团可大大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在材料骨架中亲水性的无机 SiO2 与憎水性的有机基团相互交错从而赋予 PMOs 材料不同于传统介孔材料的独特表面性能。除上述特点外,骨架中的有机基团能继续进行化学反应衍生出新的活性中心。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特性决定其在催化、吸附和分离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背景。目前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研究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合成上,对其进行应用研究的工作并不多见。我的研究工作主要以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合成为基础,针对多相手性催化及手性拆分领域进行研究工作。手性技术是当今化学领域的一项前沿课题,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

7、者正是在均相手性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手性技术就是通过应用拆分的方法、手性辅助剂的方法及不对称催化方法等,制备具有单一对映体的纯手性化合物。手性拆分是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一种方法,其中色谱法是手性拆分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多相手性催化的方法直接将潜手性分子转化为单一对映体的纯手性化合物,不但可以回收和循环使用催化剂而且有助于产物的进一步提纯,因此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手性固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是色谱拆分和多相手性催化的基础。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合成手性固体材料的新方法。通过选用含手性中心的有机官能团桥键的硅酯,可以在介孔材料的骨架中引入手性活性中心,得到手性固体材

8、料,这类手性固体材料具将有下列优势和特点:手性活性中心在材料的骨架中均匀分布;具有规则的孔径分布和大比表面;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手性活性中心与规则的孔道相结合,共同作用则有可能将外消旋的两种对映体拆分开。含手性活性中心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作为手性固定相应用于手性拆分的研究工作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在该领域进行研究不仅在科学而且在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含手性活性中心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不但可以被应用在手性色谱分离领域而且可以作为固体手性催化剂应用于多相手性催化领域。人们在研究多相手性催化反应中发现,使用具有规则孔径的材料为载体有可能大大提高反应的光学选择性,这是因为在载体的规则孔中,

9、孔壁对反应底物和手性催化剂的空间限制会改善手性选择性,与匀相反应体系相比,这种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手性催化剂对反应底物的手性诱导能力,从而提高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可以通过调变孔径、手性配体与孔壁的相互作用、有机过渡基团的碳链长度以及修饰孔壁来增强纳米孔道环境的限制作用。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上述调变,因此合成具有不同手性官能团、不同孔径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进行多相手性催化反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目前及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设计、合成具有不同有机官能团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为基础,在手性分离、多相手性催化领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2 一九九八年以来本人主要

10、科研成果目录(包括论文、专著、统编教材、发明创造等)序号名 称 时 间 成果鉴定、颁奖与采用部门或发表刊物与出版单位备 注12345678910Molybdenum containing surface complex for olefin epoxidationSulfuric acid-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benzene-silica with a molecular-scale periodicitySelf-assembly of biphenylene-bridged hybrid mesoporous solid with molecular-sca

11、le periodicity in the pore wallsEp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on Ti/SiO2 catalysts prepared by chemical grafting TiCl4 on deboronated silica xerogelEpoxidation of Olefins on Catalysts Prepared by Ion Beam ImplantationEpoxidation of styrene on Si/Ti/SiO2 Catalysts Prepared by Chemical GraftingEpoxidatio

12、n of Styrene on a Novel Titanium-Silica Catalyst Prepared by Ion-Beam Implantation一种活性中心高度隔离过渡金属选择氧化催化剂化学嫁接法制备高度隔离单活性中心过渡金属离子选择氧化催化剂材料2003200220022000200019992001199819992002New. J. Chem., 27 (2003) 319J. Am. Chem. Soc. 124 (2002) 9694J. Am. Chem. Soc. 124 (2002) 15176J. Mol. Catal. A, 172 (2001) 21

13、9Stud. Surf. Sci. Catal., 130 (2000) 221Appl. Catal. A: General, 194-195 (2000) 507J.Catal., 183 (1999) 128中国专利,申请号98114450,专利号,ZL98114450.0中国专利,申请号99112957.1,专利号,CN1275437A日本专利,整理番号P0201010,特願 2002-212714Qihua Yang, C. Coperet, J-M Basset, C. LiQihua Yang, M. P. Kapoor, S. InagakiM. P. Kapoor, Qihu

14、a Yang, S. InagakiS. Wang, Qihua Yang, J. Lu, C. LiQihua Yang, S. Wang, C. LiQihua Yang, S. Wang, J. Lu, C. LiQihua Yang, P. Ying, Q. Xin, C. Li李灿,杨启华,应品良,辛勤李灿,杨启华,王素力,鲁继青,应品良,辛勤S. Inagaki, S. Goto, M. P. Kapoor, Qihua Yang3 一九九八年以来,本人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简介(包括著作、论文摘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或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的成果介绍和社会评价等)名称 高度隔离过渡金属活

15、性中心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反应研究 完成时间 1999,8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中,与李灿研究员合作,成功地开发了制备高度隔离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新方法-离子束注入法,并论证了高度隔离活性中心在催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催化制备精细化工产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用化学嫁接法制备具有高度隔离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方法。该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外知名刊物上,如 J. Catal., Appl. Catal. 等,这项工作获第十二届世界催化大会奖并申请中国专利两项(一种活性中心高度隔离过渡金属选择氧化催化剂,申请号98114450,专利号,ZL98114450.0;化学嫁接法制备高度隔离单活性中心过渡金属离子选择氧化催化剂,申请号 99112957.1,专利号,CN1275437A) 。3(续 1)名称 含钼活性中心表面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烯烃环氧化研究 完成时间 2002,8 在法国科学院所属的 LCOMS/CPE 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将表面金属有机方法运用到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并合成了含钼活性中心的表面金属有机化合物(SiO)Mo(=NH)(CH2t-Bu)3 及(SiO)Mo(N)( t-BuO)2, 该类表面金属有机化合物在选择氧化反应中显示很高活性,研究表明高度隔离的钼物种是反应活性中心。该方面的工作发表在 New. J. Chem.上。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