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004613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2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临床路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路径的形成,经过各单位的总结 归纳整理 梳理治疗方案 验证方案 优化方案(主要根据难点及不足优化方案),一. 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痔协作组成员 组长:李国栋 副组长:姜春英 成员:郭海峰 宋光瑞 杜士梅 黄德铨 吴丹妮 杨东升 马福民 2职责:制定临床路径,制定临床观察计划,修改及总结观察方案,专家组(病种协作组),1组成:各成员单位负责人 2职责:监督和实施临床路径方案及提出修改意见。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李国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姜春英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院 郭

2、海峰 河南郑州大肠肛门病医院 宋光瑞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黄德铨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 吴丹妮 云南省保山市中医院 杜士梅 青海省中医院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马福民 2职责:按计划执行痔临床路径方案并系统观察总结。,一、痔(混合痔)外剥内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 (ICD-10编码:I84.901,需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者,编码:49.451)。,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

3、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见附件)。 痔(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 风伤肠络证 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TCD编码:BW

4、G000)和混合痔(ICD-10编码:I84.901)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

5、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4)凝血功能检查。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超声、电子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2.中药坐浴熏洗:术后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用。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4. 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创面情况选择。 5.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手术结扎线脱落。 2.患者无发热,创面无渗出,无水肿

6、。 3.肛门无狭窄、功能正常。,(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

7、为手纸带血。 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或,诊断即可成立。,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8、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1)临床表现,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

9、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2)检查方法,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

10、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二)证候诊断,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二、治疗

11、方案,(一)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适应症:非环状混合痔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2.术前准备,(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肛门镜检查、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3.手术方法,(1)麻醉选择:一般可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麻醉满意后,适当扩肛,指诊及肛门镜全面检查肛门情况,根据痔体大小及分

12、布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弯钳提起外痔基底部,放射状锐性分离外痔组织至齿线上0.5,做梭形切口,大弯钳提起并钳夹对应部位内痔,号线结扎内痔组织。多个手术切口者需注意保留切口间的肛门皮桥,修剪手术切口,结扎止血,油纱条纳肛,加压包扎固定。,4.术后常规处理,(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当日注意出血情况和小便情况,活动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8小时未排小便应采取措施。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便后坐浴,换药,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仪。 (7)观察伤口情况,术后1

13、周,应注意肛门功能情况,注意有无肛门狭窄。,(二)中药坐浴熏洗,术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推荐处方及参考剂量:蒲公英15g 生侧柏叶12 g 花椒6 g 苦参15 g 芒硝30 g 苍术15 g 生地榆20 g 防风12 g 黄柏12 g 赤芍12 g 生甘草12 g 五倍子15 g。 上药煎取药液500ml,兑开水至1000-1500ml,温度适宜,于排便后坐浴熏洗,每次30分钟。,(三)辨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15g,炒枳壳9g,当

14、归12g,荆芥炭15g,地榆炭15g,粉丹皮12g,玄参12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生大黄3g(后下)。 加减:射血者加防风炭10g,侧柏叶10g;大便难解加生大黄至6g;口渴者加芦根10g,天花粉8g。,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10g,柴胡10g,泽泻20g,车前子15g,木通15g,生地黄15g,当归10g,栀子15g,黄芩10g,地榆炭12g,槐花10g,甘草6g。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g;便血加槐角12g;坠胀甚加枳壳6g。,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

15、汤加减,生地黄10g,桃仁15g,红花6g,赤芍10g,乳香8g,没药6g,当归梢12g,白芷12g,牛膝10g,秦艽10g,苍术10g,甘草6g。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15g,侧柏叶10g。,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15g,黄芪15g,炒白术12g,升麻10g,柴胡6g,淮山药15g,白芍12g,当归12g,熟地12g,黄精15g,甘草6g。 加减:便血者加地榆15g,槐角10g。,中成药: 术后便血可选用六味消痔片、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术后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

16、换药 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便后或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普济痔疮栓、化痔栓、马应龙痔疮栓等。,(六)护理:辨证施护,1.实证: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淤型 病室室温宜偏凉,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 有汗出者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对流风。 宜卧床休息,避免劳倦。 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保持情绪稳定,讲解气滞化火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道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夏季暑多夹湿,湿热中阻,因此,有恶心呕吐泄泻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口服中药宜偏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