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09475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平南县中学 吴严坤,为什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快乐不起来的孩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现状素描,从流行学调查看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南京市:对34所中学4698名中学生进行检测,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5.7%。 。,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3%。杭州市: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6.79%。,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心理问题的严重性1、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2、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

2、化变革,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身体疾病,成为人们面临的重大危机。”,3、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中比例的估计: 19世纪中 500:1 19世纪末 200:1 20世纪初 100:1 20世纪中 50:1 20世纪70 25:1 20世纪90 10:1 当今时代 10:3,图 片,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一)逆反心理,1、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

3、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2、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第二、情境逆反第三、信度逆反第四、禁果逆反第五、自主逆反第六、归因逆反第七、失衡逆反,(案例)一个学生临近考试决心要努力复习,期末考试打一个翻身仗,就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后感觉到了疲劳,回想自己一天总算没有虚度,所以决定小小的放纵一下,先看一集电视剧再温

4、习功课,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着电视,但是这个学生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是感觉周围有四只眼睛盯着自己,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安,终于下定决心不看电视要回到自己房间温书,就在他快要他进房门的刹那,身后传来了母亲的声音:“快考试了,你要好好复习。”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学生噘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3、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合理应对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

5、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二)恋爱心理1、单恋,单恋,又叫单相思,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知对方无意,仍贪恋对方的外貌、风度、才能或地位,而难以摆脱痴心梦想;另一种是偶然间对方朝自己看一眼或露一笑,就以为有意于己。单相思的人一般不向人吐露,他们常常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接触,兴趣变得索然,但工作和生活还能正常进行

6、。严重者还会形成相思病,情绪失去控制,对前途悲观绝望,不想动弹,工作和生活都不能继续胜任,甚至还有消极厌世的,这时称为反应性抑郁症。,(案例)有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大学生,突然认为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是他的情侣,就向那位女同学作出一连串的追求行动,问他的根据时说“我的生日是1976年6月19日,19是同学的学号,76是我的学号,6.19,是观世音菩萨生日,1976连起来说明我俩是前世姻缘,是观世音菩萨指定的而且一定要在观世音生日这天结婚。”结果弄得那位女同学莫名其妙。,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辩;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和其它因素结

7、合一起考虑。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个姑娘进行帮助,如果这个小伙子是副热心肠,对谁都乐于帮助,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如果这个小伙子对这个姑娘网开一面,那就必须注意了。,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关闭,2、早恋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异性的突出表现及特长,如学习好、长相好、有特长等,往往都会使他(她)们产生倾慕之情。这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会走进情感误区,产生早恋。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

8、地刺伤。,被认为“早恋”的学生,分成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型(案例)山西省16岁的中学生张晓红叙述了自己早恋的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班的小a。真是投缘,我们俩在一起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可是没几天,放暑假了,我见不着他,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升在心头。我觉得自己爱上他了,整个一个假期,我像丢了魂似的。终于慢慢地熬过了假期,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很快就恋上了,我为他献出了自己的初吻。可是自从和他好上后,我的学习成绩就是一团糟了。因为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他也高考落榜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一种犯罪感。,第二种是逆反型 (案例)一高二女生。她和本班一男孩要好,都爱好文学,有许多共同语言,相互

9、有好感。高一开始时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男孩在班上考了前三名,她进步了二十多名,但现在学习成绩都不理想了。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时在一起玩,看电影或散步,并到过男孩家中。 其父母知道后,说她早恋,要求她不得再与这男孩在一起,否则限制她的活动。女生认为,既然父母说她早恋,她就要恋得轰轰烈烈,每次都千方百计地去找男孩,真正的恋爱。,第三是虚荣心的满足 (案例)杜X,男,某校初二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班上,杜X属于不起眼的学生。前几天,班主任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他与一位同班的女生在冷饮店一边吃冷饮,一边有说有笑,在以后的几天里,班主任又看到了两次类似的情

10、形。当班主任侧面问及此事时,杜X说:“我看到周围有些同学成双成对,下课后便到冷饮店边吃边聊天,心里很羡慕,所以就约了我们班的XX一起出去。”,第四是寄托型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型,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了。这些学生中多数得不到理解和关心,心灵上有一定的创伤。于是便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知音,寻我自己的精神寄托。由于“同病”使这样的学生自然地“相怜”了起来,进而彼此间由同情向“恋爱”转化。,第五种是成熟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相当民主化的家庭中,他们的性格开朗、乐观,与父母没有太深的鸿沟。这些学生多爱好文学艺术。由此,他们的情感较同龄人有显著的成熟的特点,对“爱情”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

11、且也能正确看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这一类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早恋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炫耀型:“青少年都爱赶时髦,攀比心重。”有些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出于炫耀、攀比的心理。 纯真型:这种情况往往女生多于男生,大概受言情小说的影响,自己也想“纯情”一番。 逆反型:中学生普遍有逆反心理。老师、家长如果教育不得法,不但不能防止早恋,反而会成为“催化剂”。 浪漫模仿型:模仿成人行为,求浪漫、玩潇洒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早恋的合理应对(1)将“早恋”两字拆开理解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

12、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2)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

13、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3)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

14、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如果仅从“早恋”中的“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们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

15、小值。,(4)形成有利的集体氛围,(三)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 7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年级越高,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比例越高。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学习对他们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成因,1、不科学的教学评价 2、高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驱动 3、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焦虑个案分析,一、个案基本情况 1、*,女,汉族,19岁,

16、高三*班学生。文静内向,自律甚严,执着。 2、家庭资料:农民家庭,父母均以务农为主,兼经营一些杂货,生活已达小康水平,但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还是有很大差距。家庭关系中没有能改变其命运的人物,因此案主认为唯有升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3、交际圈:主要生活地学校,交际圈也主要在学校;身为住宿生,宿舍内的同学全来自农村,普遍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交际圈内的同学以来自农村的女同学为主,普遍焦虑;向往高级白领的生活。,4、成绩:初中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高一、高二考试中(包括月考、期中、期末)成绩多处于中等。但个别时候成绩优异,闯入前10名。进入高三后,学习压力增大,同学间竞争激烈,致使案主在竞争中时升时降,不清楚自己的实际水平,随着考试的频率的增加,类似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二、问题表现 面对紧张的高三学习,看着某些同学成绩的的上升,案主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虑。具体表现有: 1、受外界影响大。过分关注其他同学,特别是受不了其它同学优于自己,如果其他同学翻书速度快、做题速度快,她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甚至于其他同学答错题时她会有一丝快感。 2、考试紧张。每当考试时情绪紧张,甚至有点抖,经常不能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