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80820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话语结构话语结构“见过见过,没见过,没见过”格式研究格式研究【 【摘要摘要】 】: :文章从两大角度对话语结构“见过,没见过”,进行了比较和重新分析。从句法来看,话语结构存在独立成句和非独立成句之分。从句义来看“没见过”句虽然是“见过”句的否定,但是由于“见过”句的比较项一般是体词性的,而“没见过”句的比较项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见过”句多表示虚比,而“没见过”句多表示实比。因此,造成“见过”句与“没(见过)”句在比较项性质、比较点、比较值“那么,这么”的省略、相互转换上等方面的不完全对称。【 【关关键词键词】 】: :独立成句;非独立成句;不对称; 一、引言一、引言任何一种语言

2、现象的产生总是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相关。词汇数量的增加,词义的演变,语法现象的产生,语音的变迁,无一不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的反映。话语结构 “见过,没见过”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而它所表现出的含义特殊性正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比如说:“见过卑鄙的,没见过你这么卑鄙的。 ”从语义上来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递进的含义,含有强调的意味,属于递进复句范畴。然而把这个话语结构的前一小句去掉,后一小句“没见过”仍然是成立的,比如说:“没见过你这么卑鄙的。 ”因而,后一小分句独立成句并不影响对话语的理解,所不同的是句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关于这两组话语我们应该怎么来分析和理解呢?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3、所在。通过对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的检索,我们搜索到“见过,没见过”句的有效例句不多,而相对的“没见过”句就很常见。为了更好的阐释问题,在论文中我们也使用了部分报纸、论坛中的例句。同时,我们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见过”和“没见过”后的话语成分中,因为我们发现尽管“没见过”从结构上来说是“见过”的否定形式,但是我们通过语料的检索发现,很多情况下这种相反意是不存在的,呈现出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本文拟从两组话语相比较,及结构成分的不对称角度来阐释这个话语现象,力求能说明一些问题。二、二、“见过见过,没见过,没见过”格式中小句间的语法关系格式中小句间的语法关系1、“没见过”句独立成句通过对语料的检索,

4、这类句式的有效例句比较多。一般会前加 “从来” 、 “从没” 、“从” 、 “还”等介词引出“没见过”句的话语内容,以此来加强语气,起强调的作用。例如:(1)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人;我从来没见过哪一个像你所说的这样有才干,有情趣,那么好学、那么仪态优雅的女人。(2)在这个村庄里,我从没见过一个地方比得上尼日斐花园。(3)我从没见过哪个国家在准备战事时还会陷入经济衰退!从这几组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没见过”句的成句特征。首先,三个例句都通过使用比较词“这样” 、 “那么” 、 “比得上”等表达出了一种程度义在里面;其次,句子中都隐藏了“见过”的信息,比如:(1)句中就隐藏了我见过女人,可是像你所

5、说的这么有才干,有情趣,又好学、仪态优雅的女人,是我所不曾见过的。因而,这类句子是符合“没见过”小句独立成句的话语特征的。2、“没见过”句不能独立成句“没见过”句不能独立成句是因为受到前一小句的牵制,只有联合成句才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在里面,而且作为整个话语结构的成分一定不能被省略。我们来看几组例句:(4)只见过拿箩担挑谷,没见过拿箩担挑书呢!(5)大人升坐中军帐,说:“只曾见过金景虎手使五行烟火棍,可没见过这五行烟火棍里是什么东西?”(6)梁必达心里窃笑,这个洋大哥,见过洋世面,但没见过土世面。居然也喜欢看这种演大戏。这里例(4)中后一小句承接前一分句, “箩担挑书”和“箩担挑谷”形成对比

6、,表达出对用箩担挑书这种新事物的主观感受,去掉前一分句则不能表达出这种意义来。例(5)和(6)前后两个小句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去掉了“见过”句的内容,则话语表达就会显得残缺而不完整。三、三、“见过见过,没见过,没见过”格式中的不对称现象格式中的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9,43)“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肯定的反面是否定,否定的反面是肯定,但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不是完全对称的。”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见过”句与“没见过”句在比较项性质、比较点、比较值“那么这么”的省略、X的选用、相互转换上不完全对称,因此这也是造成“没见过”句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见过”句的原因所在。1、比

7、较项性质的不对称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这个话语结构的后接成分多种多样,有单词、短语、小句等各级语法单位,其中单词和短语占绝对优势。从后接的语言成分性质来看,有体词性成分,也有谓词性成分。然而,我们发现“见过”句的比较项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没见过”句的比较项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例如:(7)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怪人!(8)“胡摆弄一气,黑镆多包菜,丑人多作怪!见过多少人,就没见过你这么赖皮的人。(9)“吹了一辈子,见过单吹的、几人合奏的,从来没见过现在现在这样由几百人集团吹奏唢呐的。例(7)的比较前后项都是代词,例(8)比较前项是名词词组,比较后项是定中结构,这两句的比较项都是体

8、词性的。例(9)的比较前项是“的”字结构,比较后项是个小句,因而是谓词性的。2、比较点的不对称表示陈述语气的“见过”句的比较点通常是对具体事物的一种客观认定,表示 A 知道B 这种事物,而“没见过”句的比较点相对于“见过”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否定,因为在这一小句中含有了程度副词“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因而表达出的含义通常会含有夸张、比喻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色彩在里面。请看下面的例句:(10)他证实,他与沙阿里斯塔尼见过几次面,对其担任新政府有关职务的能力丝毫不表示怀疑。(11)说实话,去年“8.4”事件发生后,我在电视上见过芥子气中毒的人的惨状,我真的很害怕。(12)苏州则性格鲜明

9、,让人耳目一新,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这样不遗余力地宣扬她的文化特色。苏州真让我感动!(13)没见过青山翠美如画,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上述例句中,前两个例句属于“见过”的一般陈述句式,把它与后两个例句比较,我们发现“见过”与“没见过” 的后附成分是不同的。与表示陈述语气的“见过”句相比,“没见过”句的比较点通常是表示抽象意义的事物,表示 B 事物的出现通常是A 感到意外的。3、“那么这么”省略的不对称在这个话语结构中,比较值“这么/那么”要借助于比较后项才能显示,比较后项在后一小句“没见过”比较句式中是参照项和比较的标准,所以“这么/那么”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程度的概念,

10、是一种不确切的比拟,因而比较后项就不能用确切的比拟与比较前项形成对比关系。这里的“这么/那么”有时还可以用“这样/那样”、“这般/那般”等进行替换,但它在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中的省略并不是对称的。例如:a1 我见过这样的怪人我见过怪人。a2 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也见过这么穷的警察。见过好的警察,也见过穷的警察。b1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怪人。我从没见过怪人。b2 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警察,也从没见过这么穷的警察。 从没见过好的警察,也从没见过穷的警察。以上两组例句中,a 组是“见过”句的举例,在这一组句子中,比较值“这样/这么”在这一组句中不起比较的作用的,“这么”在这组句中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表达出的

11、含义也不会有改变;而比较 b 组的两个例句,我们可以发现,比较值“这样/这么”则是一定不能省略的,一旦省去,不仅没有表达出比较的意义,连话语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4、相互转换的不对称尽管在这个话语结构中,“没见过”句是对“见过”句的否定,但并不是每个“见过”句都能相应的转换为否定的 “没见过”句。“见过”句中是以比较后项作为参照标准来描述、说明比较前项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信息,因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常表示实比;“没见过”句刚好相反,主要用来表示虚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里面,通常含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意味。例如:(14)你见过像我这么美的人吗?(15)我见过的人多了,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厚颜

12、无耻的,也从没见过像你这样不孝的人。(16)我这辈子见过很多粥,但从来没见过做得如此少的粥。在例(14)句子中,比较前后项都是人,属于同一范畴,是实比,转换成相应的“没见过”句是可以接受的。例(15)比较前后项说的还是人,不同的是后项的“人”添加了修饰限制词“厚颜无耻”和“不孝顺”,多了限定词。那比较后项“厚颜无耻的人”和“不孝顺的人”就是一种不确切的比拟值,是一种虚比,表达了说话人气愤怒、怨恨的感情色彩。这里的比较后项就不能与比较前项“人”进行互换,如果互换不仅句义不明晰,而且说出的话也不符合逻辑,显得没有条理。同样在例(16)中,句子的比较前后项都说的是“粥”,前项说“很多粥”,后项说“如

13、此少的粥”。这里的“很多粥”是说见过粥的种类数量之多,而说“如此少的粥”是指“粥”的质量少,它们指的不是同一范畴,但仍然属于虚比。前后项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夸张“粥”的少,因而在这个句子中比较前后项也是不能进行互换的。由以上例子可见,一般说来只有表示实比的时候,它们才是可以进行互换的,而表示虚比的时候则不能进行互换。四、结语四、结语前面我们对“见过,没见过”这种话语结构,从小句间的语法关系以及不对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语法上后一分句有时可以独立成句,有时又不能够独立成句;不对称上存在着性质的不对称、比较点的不对称、“这么/那么”省略的不对称、相互转化的不对称。在文章上述内容基础上,我们深刻的

14、认识到对于这个话语结构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与欠缺,还有一些问题是还没有说清晰的,因而还需要从更深层意义上继续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这一特殊的话语结构,我们觉得还需要放到句群、话语语篇中,才能做到更为全面的解读与阐释,也才能使我们从根本上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使我们对语言的认知更加的清晰、明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 郑巧斐.“有”字句与“没(有) ”句的不对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10).4 周艳芳.促成对举句成立的机制J.语言应用研究,2009, (1).5 黄伟,旷书文.试论对句结构的分类与功能J.湘南学院学报,2006, (3).6 李天贤.从不对称看文化符号的标记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