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50229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课件_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前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主讲:,当有医生向我们询问:你们的结果准不准?,临床检验的目的: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TQC)。,涉及的人员,病人,护理员,医生,实验人员,护士,生活习性饮食 饥饿运动 吸烟饮酒 饮茶和咖啡,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前(分析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其中,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显得尤其重要。,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分为血清、血浆和全血3种。 血清和血浆为

2、临床常用,除前者不含纤维蛋白原外,其余多数化学成分无差异;全血只有在红细胞内成分与血浆成分相似时才用;做血气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时用全血,一般临床化学分析多不用全血。,标本类型,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因素,一、标本采集 二、标本处理 ,标本采集,(一)采集标本的时间(二)采集时的体位 (三)采集标本的方法,(一)采集标本的时间,样本采集选择时间的最佳原则 最具“代表性”的时间 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一)采集标本的时间,身体血液中的许多成分在一日中会出现周期性变化,如胆红素、血清铁浓度以清晨最高;生长激素于入睡后会出现短时高峰;血浆蛋白则在夜间降低,血钙往往在中午出现最低值

3、。有的则是以月为周期的,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胆固醇则在经前最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而一般酶与电解质则并无多大变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由于采血时间造成测定结果的波动,最好应在相同时间采集标本。,同时,输液或者药物也会影响血液标本的成分比例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输入脂肪乳剂的病人应在8小时后采血;输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或电解质的患者在1小时后采血。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同时取血;输液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严重干扰,特别是糖和电解质。,(二)采集时的体位,人的体位改变,也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也包括一些血液

4、成分的改变。比如白蛋白,在取坐位或站位时所取的血标本,其测定参考值约为3752g/L,而取卧位时所采标本测定的参考范围为3050g/L。其他一些血中化学成分也有相似变化,从站位改为卧位时,所采标本之测定值有降低趋势,所以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三)采集标本的方法,在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尤其在采集静脉血时,许多因素可引起测定值的改变。如应用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的压迫可以使静脉扩张、淤血、使压迫处的液体由血管内漏出,从而影响被测物的浓度。如BUN在系上止血带后80秒,浓度即开始下降,120秒200秒时可下降4%,到240秒时又会恢复正常。在系止血带3分钟后,

5、Alb、Ca、ALP、AST、Chol、Fe等浓度可分别升高5%10%,其中尤以AST最为突出,在系止血带40秒,即可上升16%,到200秒时可上升25%。1988年有人报道,抽血用针头过细,可使血K+浓度升高。所以在采血时,应尽量缩短系止血带的时间,注意采血的体位、部位、针头的粗细、血液流出的速度等等。,标本处理,血液标本采取后应尽可能早地自然地使血清(浆)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2h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分为离心前、离心中和离心后三个阶段,对各不同阶段均有具体要求。,取血后应尽快转送或分离血清、血浆,否则血清与血块长时间接触可发生以下变化: (a)由

6、于血细胞的酵解作用,血糖以每小时5%-15%的速率降低,糖酵解产物乳酸和丙酮酸升高。 (b)由于红细胞膜通透行增加和溶血加重,红细胞内化学成分发生转移和释放,酶活性受影响,血清无机磷、钾、铁、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肌酸肌酶等升高。 (c)由于酯酶作用,胆固醇酯因分解而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 (d)与空气接触,Ph和PO2、Pco2改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一)及时转送和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二)抗凝剂,需用血浆或全血作为测定物的标本,应预先加入合适的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标本量的要成一定的比例。真空管中抗凝剂的量是一定的,所要求的血液标本量也是已经规定好的,所以抽取标本量太多或太少都会对

7、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肝素等。选择使用合适的抗凝剂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含有K+、Na+的抗凝剂不能用于测定K+、Na+的标本;EDTA、氟化物、草酸盐等不能用于测定Ca2+标本,因为Ca2+可与它们形成不溶性物质;EDTA影响血小板聚集,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草酸盐、氟化物不能用于测定酶和用酶法测定的标本,因为它们有激活或抑制某些酶活性的作用,如草酸盐可抑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氟化物则有激活尿素酶、淀粉酶的作用。肝素抗凝血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但不适合血液学一般检查。,(三)离心,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RC

8、F)(1)标本的离心:离心分离血清应选择相对离心力 RCF(10001200)g,离心时间为510min。离心全血需2000g,离心时间为15min。增加相对离心力或离心时间,将会引起溶血。(2)溶血标本的处理:溶血可导致RBC内多种成分的释出,引起对测定方法的干扰,Hb0.2g/L,肉眼可见溶血,可导致假性增高。对于轻度溶血,可同时作血清空白对照;严重溶血,应重留标本。,温度控制离心离心时产热不利于分析物稳定,临床化学分析血液标本离心时必须采用温度控制离心机。一些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环腺苷酸、儿茶酚胺等)应在4分离;无特殊温度要求的分析物,离心温度应设定在2022;温度低于

9、15可以人为地使血钾测定值增高;冷藏运送的标本必须在要求的温度下离心。,关于再离心 标本离心最好一次完成,若需再次离心,应距上次离心相隔时间很短;对于含有分离物质的血标本绝对不可以再离心。,离心后 (1)血清或血浆与接触的血细胞和凝块的分离应在采血后尽快(2h内)完成。 (2)分离的血清或血浆的贮存:实验室的温度和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四) 存放,标本采集后,应进行及时处理并在合适的环境中存放,一般血液标本均应首先分离血清或血浆。有报道说,在未分离的血液中,Glu浓度会以每小时7%的速度下降,K+、CL+浓度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分离的血

10、清或血浆一般应置于04的环境中,但对于多种用于酶活性测定的标本来说应注意到它们特殊的存放条件,如淀粉酶在25情况下可稳定一周,而CK在室温中4小时则活性即可出现明显下降;冰冻可是一些酶变性,LDH3、4、5在4环境中保存容易失活,而在室温条件下反而能稳定23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各项测定均应及时进行,标本不宜存放时间过长。,于2225血清或血浆的保存不超过8h; 实验于8h内不能完成时,血清或血浆应置28保存; 48h内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或分离的血清或血浆需贮存48h以上时,应于-20保存; 标本不可反复冻融(只能冻融1次),且不可贮存于无霜冰箱(可造成样品温度变化); 离心后分离凝胶(凝胶屏障)上面的血清可保存25天但必须保证凝胶的完整性;但应用非凝胶分离物质时,离心后必须立即将血清或血浆移出。 血清或血浆必须保存于密闭的试管中,血液标本的正确处理,是检验人员给临床提供正确辅助诊断依据的重要前提,当我们做好了分析前与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我们可以告诉医生,我们的结果是准确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