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4407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教育学部分教育学部分(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 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 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 2、独

2、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 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卢梭的爱弥儿 、 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德 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 、沙俄 乌申斯基的人是 教育的对象 、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 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苏凯洛夫的教育学 、 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 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

3、学与发展 ,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 教育过程 、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皮亚杰的教育 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 把整个心灵献给 孩子 。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 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意义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

4、规格标准,是 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 度和

5、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 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 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 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 年颁布的

6、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1)智育的意义 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育在全国发 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

7、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 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 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 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 盛衰。 (3)体育的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 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向 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向

8、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 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 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促进 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 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使

9、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 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 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 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

10、育的内容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 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通过 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通过服务性劳动,尤 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 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

11、、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 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 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 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 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 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

12、 、 “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 则。 (3)1985 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普及九年 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等教 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 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

13、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为 人师表。 (2)知识素养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14、。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依据;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 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幼儿期(又称 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 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

15、相当于高中阶段) 十 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德育理论与实践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 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 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

16、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