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及作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40040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及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络及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络及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络及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络及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及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及作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 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 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

2、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 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 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 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

3、络的病理变化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 “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 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 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 阴者,行气温于皮毛

4、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 现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 变。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 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

5、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 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 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 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 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是循经取

6、穴的典范。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 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腧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 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驰 缓,可以“以痛为腧”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第四节第四节 腧穴与常用穴位腧穴与常用穴位 一、概述一、概述 腧穴又名“骨孔”、“气穴”、“穴道”、“孔穴”、“穴位”等。“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 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7、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部位。通过刺激这些部位,依据其双向调 整作用,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平衡、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发展,经历了无定名、无定位(即以痛为输)到定名、定位、分部、分经等过程,并进行了多次整理,归纳起来, 大体把腧穴分为:经穴、经外穴、阿是穴三类。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 361 个穴。 经穴的特点是: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线路上,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且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 的生理病理变化。 (二)经外穴 经外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

8、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 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经外穴的特点是:有穴名与固定位置,但无经属,分散分布,对某些病有奇特疗效,亦称经验用穴,是腧穴发展的第二 阶段。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临床应用时“以痛为腧”,寻找其压痛点、异常反应点、敏感点,仅适宜于治疗局部 筋肉关节之浅在病证。 阿是穴的特点是: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阿是穴是经外奇穴的补充,有时在临床应用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三、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二)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

9、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 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 (三)特殊作用 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有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治 疗作用。 四、特定穴四、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共分十类,即: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 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具体内容列表如下(表 7-3) 名 称 定 义 主 治 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 别名为井、荥、输、经、合穴,共 60 穴 井穴:急救、

10、清热、止痛、消炎、胃脘满闷 荥穴:热病 输穴:身体沉重、关节痛、痛症 经穴:外感病、咳嗽、哮喘 合穴:六腑病、上逆之气、泄泻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的经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共 12 穴 五脏六腑疾患,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共 15 穴 络脉病、表里两经病、慢性疾病、原络配穴 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共 12 穴 五脏、六腑病、与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 皮肉筋骨病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12 穴 六腑病及阳经经脉病、五脏病、俞募配穴 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所 聚

11、会的八个腧穴,共 8 穴 与八会有关的病症、郄穴配穴 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 16 穴 急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痛 证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 下合穴,共 6 穴 六腑病证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共 8 穴 单独应用或上下配穴 交会穴 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既治本经病,又治交会经脉病 表 7-3 特定穴 五、腧穴定位方法五、腧穴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的腧穴定位法可分为 “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指寸 定位法三种。在应用时互相结合,从而确定腧穴位置。 (一)“骨度”折

12、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枢骨度 ,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 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以图表说明如下:(表 7-4)(图 7-1) 表 7-4“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 止 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 明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至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12 3 3 18 9 9 直寸 直寸

13、 直寸 直寸 横寸 横寸 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腧穴的纵 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中点) 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脐中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章门) 9 8 5 8 12 直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胁肋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背 腰 部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3 8 横寸 横寸 用于确定

14、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肩背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上 肢 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 12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 国横纹至外踝尖 18 13 19 16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大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臀沟至国横纹,相当 14 寸) 用于确定小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 图 7-1 骨度折量(正面) 图

15、 7-1 骨度折量(背面) 图 7-1 头部直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 人体自然解剖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 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作“固定标志”,例如: 两眉之间是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眉头定攒竹、肚脐中央定神阙等;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 括皮肤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作“活动标志”,如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抬臂在肩部 前凹陷取肩髃、肩髎,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等。 (三)指寸定位法

16、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指寸定位法”。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它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 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穴位,医者可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本法种类很多,各有 一定的适应范围。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中节两端桡侧指腹横纹间距离作 1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可用于四肢部腧穴纵向比量及背、 腰、骶部腧穴的横向比量。(图 7-2)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骨关节的横纹宽度作为 1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适用于四肢部 的直寸比量。(图 7-3)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 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 3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下肢、上肢的直寸定穴、背部的横 寸定穴。(图 7-4) 图 7-2 中指寸 图 7-3 拇指寸 图 7-4 一夫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