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20820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十分冷淡存知己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一曲微茫度此生2015 年 6 月 18 日凌晨 1 时,“合肥四姐妹”中的四妹、被称为“像古画中的仕女”的民国才女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 102 岁。著名的“张家四才女”遂成绝响。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她依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合肥四姐妹,指的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 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

2、现代的历史蜕变,如果说宋氏三姐妹关联着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张氏四姐妹的一生都情系处境艰难的中华传统文化。四姐妹的夫婿皆为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之翘楚,大姐元和,喜爱文学,夫婿为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 35 岁时嫁给了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何以竟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学者余英时分析:这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换句话说,她基本是传统私塾出身,在考进北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进入 20

3、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书香门第”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 张充和 1914 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曾祖父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父为苏州教育家张武龄。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 1949 年随夫君赴美后,在哈佛、耶鲁等 20 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早年在美国传授昆曲非常艰难,张充和是“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傅爱玛 9 岁便登台演出,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

4、”。 半个世纪过去了,张充和在北美大学校园播下的昆曲的种子已经萌发。她有四位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充和考北大,国文是满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赴美后,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

5、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也许回顾中国艺术史,充和留下的就是一个淡淡的背影吧。二二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充和的一个叔祖母心疼她的母亲陆英,主动提出想收养充和,陆英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后来充和回忆说,这是因为母亲心大,考虑到叔祖母没有后代,需要过继个孩子做继承人。叔祖母把八个多月大的充和带回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

6、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她为充和请的老师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是从断句开始,一上课就交2给她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充和很喜欢这位先生,因为“他主张解释,不主张背诵”,另一个原因则是他让她爱惜古墨。充和的一位长辈曾经给过她几锭古墨,她用来练字,朱先生见了,提醒她说:“你小孩子家写字,别用这么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价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国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当时卖出了一万美元。朱先生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充和说,颜碑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

7、,他留给充和的,不仅仅是深厚的国学知识。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父亲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们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张武龄和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也喜欢上了昆曲。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后来嫁给了名小生顾传玠。充和呢,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爱好,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相传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三三汪曾祺在

8、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他写道:“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 学堂 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我们很难想象,年轻时候的充和唱起昆曲来,是怎样的娇慵醉媚,幸好张大千以一张仕女图留住了她的风姿。我们只知道,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二十一岁这年,充

9、和以语文满分、数学不及格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但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在她眼里,这位三姐夫是个不爱说话,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觉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从文去世后,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充和可谓沈从文的知音之人。后来这十六个字被铭刻在湘西沈从文的墓碑上。四四谈到充和,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是当时有名

10、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于充和,只是多了一个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却多了一个终生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 45 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

11、不上苦与不苦。”他精心写给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过,从来没有回过。她以为这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可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给她写信。当苏炜问到,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充和回答说:“他从来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3在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人很不开朗,甚至很孤僻的,性格收敛又敏感,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所谓苦恋的传言,可能是因为当事人表白和拒绝的方式都太委婉。卞之琳不是充和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除了性格外,卞之琳的才华也打动不了充和,他当时是以新诗闻名诗坛的,可充和没有被卞之琳和他的诗歌所吸引,她认为卞的诗歌“

12、缺乏深度”,人也“不够深沉”。教育背景和审美追求都不同,在旧学中浸淫一生的充和对“明月装饰了你的梦”实在是欣赏不了。可叹的是,卞之琳从未停止过对充和的这份倾慕。1953 年,卞之琳到苏州参加会议,恰巧被接待住进了张充和的旧居,秋夜枯坐在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痴情的诗人翻空抽屉,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居然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于是他当宝贝一样地取走,保存了二十余年。1980 年卞之琳访问美国时,与充和久别重逢,将词稿奉归原主。充和说他只不过是单相思,可纵然是单相思,能够持续如此之久,感情如此浓烈,即使得不到回应也足够动人了。五五1948 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

13、 35 岁了。她和傅汉思也是在沈从文家里相识的,一开始,傅汉思是来找沈从文的,后来就专门来找她了,连沈从文的儿子小虎都亲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称得上志同道合,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了解,写起文章来一篇是一篇,让她很服气。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1949 年,整个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与汉思在上海搭上个顿将军号前往美国,她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诗词都是写了就写了,没

14、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恋她的诗人一片痴心,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来,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其实都是些充和无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的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在重庆那段时间,哪怕是经常要跑警报

15、,她仍然坚持书写,防空洞就在桌子旁边,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画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充和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苏炜回忆他和洋学生向充和学书法时,充和经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白谦慎非常推崇张充和的书法,并曾于 2004 年策划了张充和回国举办书画展。他认为,张充和的书法中有一种很恬静的东西。她的字,技法看上去并不是很复杂,但是你就算学会她所有的技巧,还是弄不出那个品位。因为你没有她那种修养和心态。“我如此推崇张充和艺术的重要原因,

16、就是希望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巨变的时刻,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前辈怎样保持着中国文人艺术聊以自娱的传统,看看这种传统下的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和品位,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继承。”白谦慎说。 张充和一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中,无意名利,淡泊随和。她曾戏称,她对自己的作品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表谁发表,“一切随缘”。 42008 年,张充和被发现罹患癌症。她说:“没有关系了,一个人要死总是要有个原因的。”张氏四姐妹皆高寿,允和于 2002 年离去,元和与兆和于 2003 年相继离去,如今,张充和也走了。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她 70 岁时,充和自撰的诗中有一句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钵了却谁的浮生一钵了却谁的浮生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