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习俗、文化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0473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习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潮汕习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潮汕习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潮汕习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潮汕习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汕习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习俗、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临产临产 办鸡蛋办鸡蛋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怀孕至十个月,有的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产妇的娘家就送来一个孰鸡蛋,意思是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这就是“送催生”。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当做父亲的干完了这些之后,就立刻到产妇的娘家报喜。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在过去,“办鸡蛋”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仪式,但日子不一定选择在婴儿初生的时

2、候,而是在婴儿出生 1 月或 1年以至 5 年期内。择吉选日之后,即赶紧裁制小衣服。小衣服的件数视娘家财力而定,少则十二件,多则五六十件。还有一些金银饰器,诸如手镯、项链、脚镯之类,作婴儿的礼物。礼物之中,鸡蛋是必不可少的。当娘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儿家时,产妇家必须煮甜糯米粥招待来客。有的地方是由娘家送来“乌豆酒”,乌豆酒的制法是将乌豆煮熟后加浓糖,然后和以白醅酒。但现在这种繁琐的仪式已经少见了。潮汕民间潮汕民间“尚红尚红”风俗风俗自古以来,潮汕人就有“尚红”习俗。无论是民间祭祀、宗教活动或民间的红白家事,都与红色分不开,因为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祥和、兴旺、繁荣昌盛。 在潮汕民间各种风俗活动中

3、,几乎无一不与“红字”相映。例如春节贴春联,红纸黑字;门口挂红灯笼;做红()桃;燃放满地红鞭炮等,都是以示吉祥喜庆。农村已婚妇女正月头喜欢穿红衣,讲究的还从春节一直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为止;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农村家庭主妇也有穿红色衣裳的习俗。结婚的人家,眠床、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征满堂生辉,瑞气盈门。亲戚朋友之间互送食品,如面条、粉丝、肉块、禽蛋,甚至甘蔗段等等,都要剪一小块红纸放在赠品上面。农家存有一点黄金,也要用红纸包裹,如果不用红纸,说会飞走,神秘兮兮。结婚、祝寿、乔迁等喜事,使用的桌子、盘碗、花篮等,都是用红色油漆的,塑料制品问世后也同样选择红

4、色的。孩子满十五岁(虚岁)“出花园”时穿的拖鞋头尾抹红。 不止喜事尚红,一些白事或特殊事情也喜欢红色。老人去世了,丧主要准备一盘系上红绳的红花(石榴花),给参加完葬礼的亲友“插红花”,参加葬礼的妇女回家就得换穿红衫。男女之间发生“偷情”之事,一旦被“捉奸”,男的一定要付款赔偿给女方家人,并罚金花红绸,严重的还要罚做“外江戏”,以示道歉赔罪。否则,容易因此引发恶性事件,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说,农村里的所有喜事白事等都离不开红,可谓处处存有红,时时可见红。 不过,红色也未必处处适宜,也是有所禁忌的。譬如,给亲人或朋友写信,就不得用红色笔书写,否则,既对人无礼,又意味着书写“血书”,对自己也不吉利。人

5、家盖房屋,红色的血迹或液体,红布红纸一类都不能随意混杂在墙壁间及地板下,说会弄出招人不愉快的事来。家中有人去世,家门口的红对联要当场撕掉,讲究的要换成挽联,等到百日后再贴红联;直系的亲属“百日内”忌穿红色衣服,丧夫的女人,在丧事期间如果穿红衣裳,就会招人非议。 其实,红色有着一种与其它颜色不可替代的特殊效果。如果会议标题用上绿色或黄色、白色的就大大地失去应有的庄严、热闹的气氛。潮汕的“尚红”习俗,既体现潮汕悠久的文明历史,又表现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 -营锣鼓营锣鼓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潮汕孩子最快意的莫过于在人群中钻来钻去观看“营锣鼓”了。其实,何止小孩子兴奋呢,在这些喜庆日子里,只要

6、哪里听到那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哪里的人就会倾家而出。即使是家庭主妇,也会放下手头的活儿,牵儿携女出去观看。这时候,观者如潮,围者如堵,当远远望见彩旗纷纷时,小孩子们会兴奋地叫喊:“来了!来了!”于是,各家各户鞭炮四起,给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在队伍前面,是手执彩旗的少女。少女们浓妆艳抹,抚媚动人,随风飘动的五彩旗为她们增添了许多英姿。彩旗后面是一队女孩子,扛着一面面大标旗。大标旗是一种长约 3 米、宽约米余的长方形旗。长的一边横穿一杆五六米的竹竿,竹竿的末梢留着一点竹叶,并挂有桔子、石榴等象征着吉祥的水果或彩球等其它饰物,别有一番情致。大标旗是用丝绸制作的,绣龙描凤,并绣着“国泰民安”、“普天

7、同庆”等。大标旗三边是荷叶花边或彩穗,端垂着红灯笼,下端垂着吉祥物。出游时,扛标人约在大标 1/3 处着肩,一手压着标杆,使大标上方高下方低,而且不断晃动,使整幅绸缎随之颤动,十分好看。紧跟着大标的便是“桃花篮”队,也是清一色的少女。她们用一根薄且软的扁担,挑着两个小巧玲珑的花篮。花篮里放着簇簇鲜花,宛如百花齐放,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彩旗、锦标之后,便是锣鼓班了。锣鼓班以大锣、斗锣、深波等近十种打击乐器为主奏。辅以扬琴、柳胡、洞箫等十来二十件弦管乐器伴奏。领奏的是一把长杆的喷呐。乐曲由少而多,由单调变丰富,视不同的活动内容而变化。一般游行,多演奏抒情的二板套南正宫、小扬州和活跃的三板套画眉跳架

8、等。后面就是一队“涂戏”,它往往是众人围观的主要目标。所谓“涂戏”,就是人们化装成一出出的古装人物造型,如水浒传的“野猪林”、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以及狄青八宝|薛仁贵回窑等,也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如包公、海瑞等忠臣良将。这些造型,大多部分是用木板载着,人们观看破着这些造型就如同观看旋转舞台。最后就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有骆驼、螯鱼、鹅、狮子等等。当队游行到一个广场时,就停下来表演。各种由人扮成的动物就跳起千姿百态的动物舞。诞生礼俗诞生礼俗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最后瞑目而逝,人生的诸多礼俗一直贯穿在生命的过程中。在这个生命过程中,人们必须经过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几个大环节。在每一个

9、环节中,又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种种习俗。潮州人的诞生礼潮州人的诞生礼人一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葬礼。五大人生礼仪,潮州人除冠礼外至今还颇盛行。诞生是人生的开端,诞生礼也是人生的开端礼。早在怀孕期间,就有许多习俗,如把怀孕称作“有喜”、“有身份”;孕妇还有许多保胎的禁忌,如:忌浆洗蚊帐被褥时淋开水,忌裁布、漂染、缝补衣服,忌拆床挪动箱柜,更禁修葺房屋,避讳丧事等。认为轻者将来孩子出生时身上会带伤疤、色斑,重者会导致残缺、死胎流产。有的孕妇被算卜先生认定是命带“天狗”的,为了使孩子不被“天狗”叼走,丈夫要到首饰店买一把银锁,趁妻子熟睡时悄悄地锁在她的脖子上。临产前,有的地方还要到庙宇

10、拜“催生婆婆”,保佑顺产。怀孕至十个月,孩子尚未呱呱坠地,娘家就要“送催生”,派人送来一只熟鸡蛋,祈望象母鸡下蛋一样顺当、平安。- 3 -接生后,有的地方要把胎盘埋于江滨沙滩,说是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盘撒上草木灰密封于坛罐,置于床底下。诞生礼的过渡期有许多礼仪。婴儿出生三至七天称作“上腊”,这期间要严格护理,产房不能透风,不能高声喧嚷,更不能搬动产房家具。所谓“上腊”是婴儿出生几天后,身体开始收敛,肌肉由红嫩变得蜡黄;再者,从前多土法接生,接生婆使用没经消毒的尖刀断脐带,容易染上破伤风菌,一般它的潜伏期为一周,所以,这算作一个危险期,若不严格护理会招惹不测。出生第十二天要举行

11、“开荤”仪式,产妇开始由吃素转入吃荤,还要给邻里、亲朋送礼物。生男孩的要送糖糯米干饭,生女孩的要送甜“鱼春圆”(一种薯粉制的小圆子)。亲朋也要回赠白糖、面条表示祝贺。满月时要设宴请客庆贺一番,婴儿至此方能由产房出客厅。满四个月时还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送来新衣服、新肚兜、新襁褓。从此,孩子方可穿新衣服、戴金挂银。有的婴儿由于种种原因,体弱多病,难养,还要挂百家锁。即由父母到四邻一百家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着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出花园咬鸡头、穿红木屐的由来出花园咬鸡头、穿红木屐的由来出花园咬鸡头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的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

12、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你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对,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应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汕人就认定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象林大钦一

13、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出花园小孩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便屐。潮阳县志(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监修,简称“周志”或“甲申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粤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这里所说的拖皮屐,就是林大钦穿的红木屐。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为我国古代人所钟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图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

14、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着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潮汕木屐的式样与省城广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清代

15、以来,已享有很好的声誉。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我儿曹时,也曾穿过木屐,夜行戏耍,喀喀咔咔,颇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4 -蛮女科头足踏尘,大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亚人。本屐作为潮汕地区旧时的生活用品,现已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现在农村仍有少数人还喜欢使用它。木屐作为一种传统日常用具,其优点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袭用。现在超市上出现的木底女式高档凉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启发并进一步开发出来的新产品。青娘母做青娘母做“四句四句”的习俗的习俗潮汕男女嫁娶旧俗,一定要举行各种仪式,女家要

16、专聘一位如戏剧中的宾相一样的老妇女来主持各种仪式,这位老妇女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种仪式中要唱祝颂语叫做“四句”,也称青娘歌。女子在母家出阁前要沐浴更衣然后拜别双亲,和膜拜家中的司命公,这时青娘母边教新嫁娘跪拜,边唱着:“一拜司命公,好娘配好君,君家娘家二家好,两家富贵福禄春。”一直念至十二拜福禄寿全。在食出嫁宴时的四句是:“酒瓶放在桌当中,酒杯放在桌四旁,兄弟姐妹同食桌,好像好花一棚芳。”在吃菜时,青娘母代新嫁娘夹莱,就唱着:“十个碗头夹到透,留给兄弟好家档;十个碗头夹到齐,今后欢聚游御街。”花轿出嫁吉时到,青娘母扶着新嫁娘出门,新娘哭别爹娘,青娘母牵着新娘边行边唱着:“花轿停在大门庭,拜别爹娘养育恩。堂上双亲靠兄嫂,女儿四月正回程。”抬到新郎家门口。此时青娘母和新郎站在一旁伫候。当花轿停下,青娘母引新郎踢轿门,揭下轿门前贴的“红封”“麒麟到此”,唱道:“蒌叶红,就请娘仔进君房。今朝黄道好吉日,二人相惜心相同。”青娘母引新娘出轿,唱道:“轿帘卷起喜万分,阿娘貌美又温存;新郎来牵新娘手,双双举步入府门。阿娘身披红罗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