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课件_7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94311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炎症性肠病课件_7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炎症性肠病课件_7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炎症性肠病课件_7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炎症性肠病课件_7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炎症性肠病课件_7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炎症性肠病课件_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症性肠病课件_7(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2.掌握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要点。 3.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5.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特点 。,讲授目的和要求,炎症性肠病:从广义上来讲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如感染性肠炎、中毒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及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等。狭义上的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

2、hn disease,CD)。,定 义,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概括:环境遗传易感者(肠道菌群参与) 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 免疫反应&炎症过程,病因和发病机制,UC: 20-40岁多见 男女无差别CD: 15-30岁多见 男女患病率近似亚洲IBD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10年有上升趋势。,流行病学,1、仍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体与IBD有恒定关系。副结核分枝杆菌、麻疹病毒2、异常免疫反应(自身正常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试验证实:无菌状态下不发生肠道炎症;恢复正常菌丛-肠道炎症 细菌滞留-促发CD;粪便转流-防止C

3、D复发;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IBD患者获益因此IBD病人可能存在对正常菌群免疫耐受缺损。,感染因素,环境因素,发达国家发病率是持续增高,与环境改变有关。饮食、吸烟、卫生条件及其他不明确因素,认为IBD与免疫反应异常重要的关系(质和量)。 各种自身抗体病理损伤疾病发生p-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UC CCA-IgG(结肠炎结合抗体) UC T淋巴细胞 Th1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CD Th2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UC 免疫因子、介质: 调节性细胞因子 IL-2 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 IL-10促炎症细胞因子等 IL-6 参与炎症损伤修复物质:反应性氧化产物(RCMS)一氧化氮(NO),免疫

4、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在同一家族中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其配偶发病率不高。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黑种人,提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IBD病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遗传因素,精神因素,临床上观察到精神抑郁和焦虑,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认为精神因素可以是本病发作的诱因,也可以是本病反复发作的继发性表现。,UC 和CD 发病机制的不同特征,克罗恩病(CD),Crohn病(CD) 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

5、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 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1530岁多见,欧美多见。,病 理,侵犯部位:回肠末段与临近右侧结肠者为最多见;也有只涉及小肠者;局限结肠者。全消化道也有但少见。病变分布:呈节段性、跳跃性 溃疡特点:鹅口疮样、纵行或裂隙溃疡,粘膜呈鹅卵石样 病变肠壁:累及全层,增厚变硬,肠腔狭窄组织学:非干酪性肉芽肿、裂隙状溃疡,肠壁各层炎症-肠梗阻、肠穿孔、局部脓肿、内外瘘,克罗恩病病变部位(阴影部分为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临床类型

6、、病变部位、病期及并发症有关。,一、消化系统表现,腹痛:为最常见症状。部位:右下腹或脐周发作特点:间歇性发作,痉挛性疼痛伴有肠 鸣,餐后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 如持续性腹痛、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急腹症: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腹泻:为常见症状原因: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特点:间歇性发作,病程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一般无脓血或粘液,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腹部肿块:约见1020患者,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肠粘连、肠壁增厚、LN肿大、瘘或脓肿),瘘管形成: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瘘管。瘘

7、管形成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分为内、外瘘。肛门周围病变:包括肛门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是个别病人首发症状。,二、全身表现,发热: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系由于肠道炎症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营养障碍: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致骨质疏松等。青春期患者常有正常发育迟滞。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紊乱。,三、肠外表现,与UC相似,但发生率较高:口腔粘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病多见。其他: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1、临床类型:狭窄型、穿通型(瘘管)、非狭窄非穿通型(炎症型)。可相

8、互交叉或转化。2、病变部位:小肠型、结肠型、回结肠型。3、严重程度:用活动指数(CDAI)区分活动期与缓解期、判断病情(轻中重)和疗效评定。,四、临床分型,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腹腔内脓肿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性穿孔、大量便血:偶见中毒性结肠扩张:罕见癌变:1%肠外并发症:胆石症、尿路结石、脂肪肝,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实验室检查贫血,Hb,活动期WBC,ESR, CRP、ALB,粪便OB试验 (+)(二)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或灌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征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见跳跃征、线样征、肠袢分离。腹部超声、CT/MR可显示肠壁增厚、脓肿

9、、包快等。,鹅卵石征,纵横交错深凹陷性溃疡和裂沟,将残存的黏膜分割成许多小块,由于黏膜下病变使黏膜稍隆起,表面呈半球型,周围有溃疡包绕,呈大小不等结节。,(三)结肠镜检查:1、节段性、非对称性 2、阿弗他或纵行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 3、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病变肠段之间黏膜外观正常活检: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裂隙状溃疡 互补:X线检查(尤其小肠病变)、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横结肠,回盲部,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诊断标准,Crohn病目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但必须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及肠道肿瘤。,非连续性肠道病变; 肠黏膜

10、呈铺路卵石样表现或有纵行溃疡; 全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伴有肿块或狭窄; 结节病样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 裂沟或瘘管; 肛门病变,有难治性溃疡、肛瘘或肛裂。疑诊;加上之一者可确诊;加上中的两项,也可确诊。,WHO标准,临床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可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阿弗他口炎偶见。有时腹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炎性肿块。可伴有肠梗阻、瘘管、腹腔或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可伴有或不伴有系统性症状,如发热、多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X线表现: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CT可显示肠壁增厚的肠襻,盆腔或腹腔的

11、脓肿。 内镜检查:可见到跳跃式分布的纵行或匐行性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具备1为临床可疑,若同时具备1和2或3,临床可拟诊为本病。,太原标准 :太原标准分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理诊断标准。,1、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 节段性病变,全壁炎;裂隙状溃疡;黏膜下层高度增宽(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纤维组织、淋巴组织增生等所致);淋巴细胞聚集;结节病样肉芽肿。确诊:具备1和2项下任何四点。 可疑:基本具备病理诊断条件但无肠系膜淋巴结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需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及肠道肿瘤鉴别

12、。 特别注意: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阑尾炎、慢性发作时与肠结核及肠道恶性淋巴瘤、病变单纯累及结肠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肠结核:最重要。,表1 Crohn病与肠结核的鉴别,临床鉴别 Crohn病 肠结核,肠外结核灶 多无 可有 腹壁或器官脓肿 可有 多无 肛门直肠病变 可有 无 活动性便血 可有 少见 肠瘘 可有 少见 肠穿孔 可有 少见 0T皮试阴性 可有 少见 血ADA活性升高 无 可有 粪、尿查抗酸杆菌 多阴性 可有阳性 术后复发率 较高 较低 抗结核治疗 无效 疗效较好,病 理 鉴 别 Crohn病 肠结核 裂隙状溃疡 多见 少见 淋巴细胞聚集 常见 可见 黏膜下层增宽 常见 可有 淋巴管、

13、血管扩张 常见 可有 黏膜下层闭锁 少见 可有 肌层破坏 少见 可有 淋巴结或肠壁内 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无 常见,治 疗,目的:治疗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一)一般治疗: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严重营养不良、肠瘘及短肠综合症者,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病情重者则禁食,可输液、白蛋白,控制肠道继发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腹痛、腹泻者对症治疗。,(二)药物治疗 1.活动期治疗 (1)氨基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 (2)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特别是以小肠病变为主、有肠外表现者效果较好。但不能防止复发,长期大量用药,副作用大。一

14、般推荐泼尼松3060mg/日,待病情缓解后递减药量,维持半年左右。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4)抗菌药物:甲硝唑、喹诺酮类 (5)生物制剂:英夫利昔(抗TNF-),氨基水杨酸制剂:作用: 抑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 抑制免疫反应 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肠上皮通透,减轻肠道炎症控制轻、中度者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结肠 Crohn病人为首选药物。柳氮磺胺吡啶(SASP)4.06.0/日,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 2.0/日, 维持12年。5-氨基水杨酸(5-ASA)3.04.0/日,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2.0/日,维持治疗一年以上。,(三)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率高手术适应证:限于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预防复发:术后2周用药,维持不要少于3年甲硝唑、美沙拉嗪、硫唑嘌呤,预 后,本病可经治疗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不佳,据统计10年病死率为10%左右。,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病变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反复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