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5779359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向与细节-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向与细节- 关于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一、说高考 二、说考题 三、说学生 四、说老师 五、说内容 六、说俗套,交流提纲,一、说高考,(一)对考试说明的看法 3月12日,进入社会。 总的感觉是“不变”:从前言到指导思想,再到内容和试卷结构,今年均无变化。 变化:题型示例变化也不大:选择12变11,非选必修4变3,哥伦布题未变,把去年的14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拿下,换上奴隶贸易题和全国1中41题的12分题抗日战争题。 其实“14评价题”很能显示历史素养的要求,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

2、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3、,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三等(4O分): 【参考答案】(无),一要提炼观点 (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的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否定其它文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

4、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二要判断表态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三要认识升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赞成第一种观点。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

5、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 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但,要得满意的分数,却很难!,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6、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41(12分)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

7、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论证和探讨问题-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 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考查更单一,更好操作。,整体感觉仍然,1、内容上:注重考查知识的整合、体系;不避热点问题;永远注重基本知识,选材时又不固执己见;(多角度) 2、内涵上: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的培养;突出经典高考试题的指挥棒作用。 3、导向上:今年的说明没有太多的方向性指导;注重难度,起码没降低难度。,(二)高考新方向 (1)使用全国卷是大方向 (2)2017必用,2-3年的过渡 (3)顶层设计的矛

8、盾:袁贵仁:25省英语全国卷;钟秉林:一考多卷 (三)预测: 高考仍要成绩;公平至上。 试题仍有区分度;求稳 加难 增长 备考仍然疯狂:,二、说考题,(一) 换角度分析2014山东考题 1、命题组的官方说法: 坚持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特点 秉承了以往稳重、大气的试题风格,遵循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能力测试为主导”,彰显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试题全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八项学科能力,即历史时空意识、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述能力、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方法、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等。 “能力立意”,从八个方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彰显了试题的选拔性、科学性,对中学历史新

9、课程教学也必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2、专家的总结: (1)试题特点: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 突出能力立意,体现学科性 突出课程理念,体现创新性 突出考生主体,体现人文性 突出和现实的联系,体现时代性 (2)答题的得分和失分情况:,(3)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牢。 2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不能科学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过分依赖书本,思维被固定。 4. 缺乏答题技巧的训练和提升。 (1)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不会审题。 (3)不会发散式、求异式思维,不熟悉史论结合、史料推论、观点评述等题型的的历史题答题特点。,5卷面书写不规范。 语言组织能力

10、相当薄弱,不会用历史语言进行规范、准确的表述,答题口语化,错别字较多。行文空泛随意,表达的逻辑性不强。 答题格式不能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错别字严重,笔下误也会导致不能准确表达,字迹潦草,涂改严重,并且反复改动, 还有的同学不采用规定的笔作答,导致字迹不清等,这几乎是每一年都面临的相同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如何避免?,1、卷子长:仅40题科技,就近700字,到46时已经3000多字。山东2600字足矣。 2、材料广设问难: 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

11、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二) 感受全国卷,3、答案难: 4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1(12分)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

12、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向全国卷靠拢,往哪方面靠拢呢?,强调:研究经典题高考题的方法,(1)研究材料和问法 (2)研究答案和逻辑 (3)研究专题和角度 (4)研究运用和变式 总之,在研究从不同维度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怎样通过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和分数。,三、说学生,(一)问题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高考显示状况堪忧,怎么避免?答案已明。怎么做? 问题二:一轮复习后状况会怎样? 1、一轮复习是扎实的:学生有差异,但都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都着眼双基

13、,中档为主,面向多数;纵横联系、滚动复习;传播方法,知识迁移。等等 2、状况肯定不满意: 心理上:自觉性差、心中无数 技术上:形不成思路和程序,特别是三可合并后 知识上:漏洞不少、难成体系。历史的感觉不强,不会做题。,表现在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 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 、 乱, 抓不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 (2)喜欢做选择题, 不愿做材料题。 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 知识点知道, 就是不知应该用哪点。 (3)考试时

14、间紧, 答题抓不住重点, 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有些材料看不懂, 特别是文言文。,“全、早、简”,(二)二轮请注意: 1、学生中心地位不可改:老师的复习课、讲评课、习题课等都是为了学生学会。以后依然。 2、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排查基础知识、自主编写知识体系、通过合作寻找盲点和弱点等。这需要督促和提示 3、宏观上要使之了解复习全程,做到“理性”把握。 4、在“美化”学生的基础上展开新的复习。初步认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已经掌握了许多原材料。 5、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和“紧跟”。,(一)专家的建议: 加强对课标、考纲、考题的研究。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加强考生历史学习能

15、力的培养。 进一步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关注历史研究性学习。 加强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这里空泛的东西较多,具体如何操作?,四、说老师,面对这样的形势、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学情?该怎么办?,例如研究性学习,结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38(24分)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 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

16、角。,(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17、(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加以阐述。(8分)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 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面,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