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75611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5 5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 力。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

2、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 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 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2、认识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 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 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 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 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 22 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

3、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 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检查预习效果。 (1)字音 衰草连天(shui) 连翘(qio) 纬度(wi) 销声匿迹(xio) 蓑衣(su) 阻挠(no) 忌讳(hu) 悄然无声(qio) (2)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朗读: 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朗读: 思考如下问

4、题,快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 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 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

5、的农业发展。 33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2、学生齐读段 3、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 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4、课堂反馈联系:排序。 (四)课文延伸: 1、走进自然。 2、探索奥秘。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赏读文章第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改写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 果。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六)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

6、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语言严谨而生动, 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 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九)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对象:物候(学) 44 内容:现象 解释 关系 意义 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生动性 准确性

7、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 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 1 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 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 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

8、过后”、“再过”、“不久” 、“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 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 ,“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 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 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 2 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 2 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 排的关系。第二、三

9、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 “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 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 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 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 容服务的。 (3)第 3 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55 第 3 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 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10、,介绍了 “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 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 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 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 4 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 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

11、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 便”而“易掌握”。第 5 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 6 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 6 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 “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 7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 7 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 差异的

12、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 8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 8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 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 信无疑。 (4)第 9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66 第 9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 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 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

13、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 10 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 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 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 11 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 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

14、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 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 12 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 了本文的标题。 (二)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 1 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 第 3 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 8 段列 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 9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 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 2 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

15、理解,只用一句带 过;第二层(第 3-8 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 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 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三)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77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 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 1962 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 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 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

16、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 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 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 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 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 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 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四)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 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 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三、总结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