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7559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8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和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3.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从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 海拔 6621 米。 “各拉丹冬”为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 。在长江

2、源头各拉丹冬有哪些 壮观的景象呢?作者在各拉丹冬有哪些经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 冬这篇课文。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黧黑(l) 裸露(lu) 棱角(ln) 掀起(xin) 磅礴(pn) 虔诚(qin) 砾石(l) 腈纶(jn) 蠕动(r) 懈怠(di) 敦实(dn) 蜿蜒(wn yn) 演绎(y) 接踵而至(zhn) 2.重点词语释义 黧黑:形容黑。 恭顺:恭敬顺从。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指信仰) 。 懈怠:松懈懒惰。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忽然刮起风,生起云,变化不定。比喻事物

3、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作者介绍 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76、1990 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 学中文系。1976 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 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2014 年退休。中国作协第五、六、七、22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 藏东红山脉

4、,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 ,历史人文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散文集终极风景 苦难 旅程 马丽华散文 ,诗集我的太阳 ,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 20 部。专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走过 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老拉萨圣城暮色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风化成 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获 2009 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如意高地获老舍文 学奖。2008 年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走过西藏系列先后在港、台出版,其中两部译有英、法文版本。 风化成典西 藏文史故事十五讲已出香港三联版,已译英文版。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可

5、以分为 3 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描绘各拉丹冬的整体风貌,突出各拉丹冬主峰高大险峻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 313 段):描写冰塔林壮观苍莽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14、15 段):表达各拉丹冬带给自己的震撼之感,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 美之情。 2.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近些年来骤然掀起的一股长江考察热? 文章开头交代了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了一股长江考察热,许多探险健儿为了找长江源头, 不畏艰险,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探险家对探险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一直未停。 这正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决心,说明她也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为探险事业献出自己的一 切。 3.阅读文章第五段,说说作者在这里写

6、冰谷中人们的活动,有什么用意。 写冰谷中人们的活动,是为了将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与高大险峻的各拉丹冬形成 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显出各拉丹冬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敬畏之情。 4.文章第 14 段的末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深情礼赞:正是大自然的伟力 才造就了雄壮苍莽的各拉丹冬,孕育了一泻千里的长江。 5. 请谈谈你对第 10 段中“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 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的理解。 风声呼啸,不知何来何往,任其时空变幻,大自然的神力造就了雄壮苍茫的各拉丹冬。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6.第 1

7、1 段是如何描写冰塔林景观的?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冰塔林形态各异的景象。运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由“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联想到冰山在漫长 时光中的演变。突出视觉描写,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表 现出冰雪世界在阳光照射下的璀璨夺目。 7.文章的标题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但文章为什么没有对长江的源头进行详细描绘?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一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的冰川世界,自己和同伴怎样 克服重重困 难来到冰塔林,穿过冰山,探底冰窟,趟过冰河,重在体现探险家们那种不 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 精神。而详细描绘长江的源

8、头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作用不大, 所以对长江源头的描写一笔带过,只用一 句“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 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做了简单介绍。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移步换景,结构严谨。 33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以移步换景的写法展开,描写了由各拉丹冬山脚到砾石堆,穿 冰洞入冰塔林,置身冰窟等不同地点的景观。在不同的段落中都有交代行踪的语句,既相 互照应,又使结构更加严谨。 2.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文中多处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雄壮苍莽的各拉丹冬描写得形象逼真,使读 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 发披肩”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在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 的冰体徐徐垂挂,在蓝蓝的天幕下,极像披散的长发。三、总结提升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介绍了各拉丹 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记叙了“我”进入冰塔林的艰难过程,表达了“我”对神圣的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长江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