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举鼎类例如下:仅举鼎类例如下: 一、鼎类的鉴别鼎是三足两耳的容器,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四足者最大的鼎称鼐,耳在腹旁者称釴,款足者称鬲 圆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多为礼器、媵器之用,战国、汉代有以鼎为量器者宋至清改用黄铜或杂铜来铸各式鼎,多作祭器,即香炉 方鼎,有正方形鼎和长方形鼎之分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方鼎流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两汉皆不见方鼎 二、各期方鼎的特点商代前期的方鼎,器体正方形,立耳外侧作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后期薄;后期方鼎,器体长方形,器体厚重,花纹细线条一至三层总之,商代方鼎的发展规律,是腹由深至浅,体型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的 周代方鼎,两耳上下宽度相等,以附耳独具特色 春秋有兽带纹方鼎;战国、汉代方鼎少见,但宋元、明清均有仿器;清代不但仿周方鼎,还仿商早期方鼎,由槽耳,花纹具有乾隆时代精细特点,但形状大变 三、商代圆鼎特点商早期圆鼎立耳,一耳与一锥足在对应垂直线的位置上锥足中空和鼎腹相通,器壁薄、体轻;单层粗线条纹,兽面纹尾角上卷 商后期鼎耳是整面无曲槽形,二耳均在一足前、二足后的位置上,侧看则耳在二足的正中;鼎腹完整与足不通;器壁厚而体重,花纹由一至三层细线纹组成;兽面尾角下卷。
四、有关鼎各部位演变 鼎口:商前期宽而薄,似有盖,后期至西周近方唇,出现隆盖子母口,延至春秋和秦汉耳:商代、西周前期立耳为主,綯形耳始于西周,附耳从西周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两汉 腹:商前期深;商后期至西周前期圆;中期腹变横宽,后期底收敛春秋时腹变圆,平面形盖,盖上三矩形足或圆握;战国、汉代时呈球形状盖上三牺、三环或三鸟形 足:商前期尖足,与器底相通;后期粗柱足;从商末、西周至春秋为马蹄足其中周时马蹄足内平,春秋时马蹄足内孔,春秋、战国时马蹄足上端饰兽头,分高矮两式;汉鼎足矮,以熊状足为风格 花纹:商初光素无纹;商前期兽面粗线条,尾角上卷;商后期兽面纹增至三层,兽面尾角下卷,兽面旁一般无附设纹,偶尔有细小纹饰西周前期兽面纹旁有双向夔纹;从此以后,兽面退居次要地位西周中期,翻身大鸟纹和重环纹盛行;后期出现环带纹、鳞纹,且延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出现蟠虺纹、蟠螭纹,且延续至战国前期;战国后期至汉代器物多光素无纹,有的将铭文刻于腹外 铭文:商前期无铭文;从中期开始,多为一象形字或族徽;后期字渐多,字体似甲骨文,商末周初,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称为“波磔体” 周代中期字体规整,后期出现“玉筯体”或带格的铭文,字体明显增多。
春秋前期承周体,且字体开始变瘦长,后期出现鸟篆春秋、战国间的三种异体书,即奇字、鸟书、蚊脚书流通于楚越战国铭文刻于器外,常有官职或“物勒工名” ,笔划纤细秦汉时期铭文为隶书,长方形字体,字体规整,比战国时粗,刻于器面,内容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作坊名称、工官刻铭,这时铜鼎上的鼎字多了“金”字旁 鼎是胜范铸,器底和足留有范线,器身范线,只要仔细看,有的也能找到花纹是用范铸,花纹上窄下宽,留有范痕、铸瘤而伪花是刻的,上宽下窄,千篇一律 商周至汉铸器多用垫片,都需避开铭文与花纹处,器底下留有铸疣商周至战国时铸器有残缺处,都用铸补法补上,如耳、足、器孔处春秋至汉代改用铜片铆钉来钉配宋代仿制铜器留有范线、铸疣,并且有垫片商周至汉代是用青铜来铸造宋仿器是由黄铜铸成,且不用铸补和铜片铆钉修补民国时所仿造之器,尤其北京,都不留范线、铸疣,更不用铸补和用铜片、铆钉来修补,决无垫片故宫辨伪资料暂分:拼凑、改造、伪字、伪花、补配、仿古(伪造)六种拼凑指用两年旧器拼成一体;改造指用旧或新器加工改成少见或更奇特的器形,意以稀奇而获得贵价;伪字,是指在无铸铭器上移刻的字;伪花,是指在素器上新刻花纹;补配,是指给残缺器补配所缺掉大部分;仿古(伪造)可细分为唐代仿、宋代仿、元代仿、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俗称捯饬货) 。
实质上是唐、宋人伪,有样无神;元、明仿器在变;清代仿器在改;清末民国仿器是骗,故称“伪造” ,即依原器仿制,加工细致,造型及花纹逼真对这批伪造器要特别注意故宫已有收藏,有的定为一级品!有的曾混进陈列室,而且陈列多年! 青铜器的辨伪需要通过对其统一性的认识才能较为妥善,即对器物的造型、花纹、铭文、质地(包括锈斑、地子、光泽)铸造技术五个方面来统一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必须全面、细心,可以根据辨伪资料的几个方面逐步落实 一、拼凑的辨析拼凑暂时分为三种:原拼、历拼、伪拼判断拼凑体可以从器表是否留有焊接痕迹,以及各个部位是否协调,若某部分与整体不协调,那么该部分与整体连接处便是考察的重点若有条件,也可用伦琴射线拍照或电子探针来判断是否有焊接痕,另外,光谱分析也可试着用于青铜器拼凑现象检验上故宫开始用 X 光透视来检查拼凑、补配之器,初步见效 原拼,即原来器的各部分不是同一器,而是各取一部分拼成一个完整器物此种拼凑方法所取的部件,大多是同时期的器物,所以,如果仅从花纹、器型、铭文等单方面考虑,例难以辨认如故宫藏品父庚卣,已著录盖器各三字盖器铜质,皮色均生坑相同,只有铭文不同,盖铭口父瘐,器铭父辛酉 历拼,是历代传世品拼凑而成。
由于传世品有的是伪品,所以拼凑后的器物也许部分是真品,另些部分则为伪品因此,单从某部分的真伪来作判断往往会弄错在对其下鉴定结语时,对其整体应断为伪品,而对某些部分,如器盖等,则应注明为真品,对另外部会则标明为伪品,或具体时期产品如故宫旧藏一件兕觥,盖器均饰鸟纹,熟坑,盖商代,器是宋代仿 伪拼,即两件残器,修拼成一件完整器故宫现藏这类资料有:鼎、簋、爵、觚、卣、盘、灯、博山炉、弋、剑等仅举商代双鸮形卣为例(《文物》1958 年 5 期) ;从梁与卣来看均属商代,从锈斑、皮色来看,又都是河南安阳出土,但梁断、梁与卣环接连处,又均有修痕,而梁路分细、卣路分粗,又是矛盾的分析疑拼此卣来自倪玉书处1982 年笔者去石家庄请教于刘增坤同志,方知是他在解放前给倪修拼的这种伪拼以清末到解放前期间最为盛行 二、伪字的辨析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等,即古青铜器上的文字各个时期铭文内容、字体风格、铸刻技术以及行列分布等因不同社会环境而不同,因此,判断伪字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该器的真伪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判断铭文内容真伪的一个手段 商到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名称。
商代铜器铭文始铸于中期,内容比较简单,如象形文字或族徽;铭文最长者不过五十个字;字体近似甲骨文,正如容庚先生所划分的雄壮派和秀丽派,两派的笔画首尾都略显纤锐出锋 西周初期沿袭前体中期字体优美典雅,笔画圆润均衡,首尾如一,不露锋芒,即玉筯体晚期字体布局自由,如宣王时期西周时常有长篇铭文,如毛公鼎,497 个字 春秋前期,继承前者字体布局松散自由风格后期字体出现瘦长体,纵横行整齐;同时,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 战国时期铭文,刻字纤细如发, “物勒工名” 汉代字体,以隶书为特征,字体正方或长方形,刻字规整,笔道比战国时粗壮西汉文景两帝以前,只记容量,均无年号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兼记掾、吏之名一般刻下了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名和购买年月、制器号数等 容庚先生总结铭文辨伪六条如下:(一)凡铭文与宋代著录之器相同者,形制花纹异者皆伪,但清末民国的伪造器只能由此色、锈斑上来区分真伪;(二)凡增改者皆伪,不符合发展规律而拼凑者只能分辨它的修焊处;(三)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四)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五)凡形制与铭辞时代不相同者皆伪;(六)凡铭辞中仅云“乍宝彝”者多伪,但要具体分析。
商承祚先生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列举五项伪字现象:(一)字体受宋人书体影响,字必伪 (二)铭文中有拼凑字句者,属伪 (三)铭文中有删改文字者,为伪 (四)临写铭语者,属伪 (五)摹刻文字者,必伪 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铸字阴文字多,阳文字较少 (二)刻字,始见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见故宫藏“史次”鼎,洛阳出土 (三)补刻字,此见于西周中期如上海博物馆藏吊仓父乍宝盨盖器各六字,盖六字是当时补刻的,器六字是铸的, 《三代》 、 ,小校》均著录,未注明盖铭是补刻字 (四)后刻字,战国器汉代刻字,或将原有铭文磨去后再刻上铭文 (五)伪刻字,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伪字,因此目的在于骗求高价此分为刻字、起字、嵌字、烂字四种 青铜器上铭文在器物上的位置,因不同器而各异鼎、簋、尊、觯常见其铭文铸于器底内,爵之铭文在扳内腹侧、柱上、腹内等 14 处;鬲在口沿等,这些属于一般规律,也有例外 三、伪花纹的辨析伪花以其伪造过程暂时可以分为十四种,即“真花与伪花共存、剔花、字真花伪、后刻花、后起花、后贴花、后掏花、后刻花填漆、后画花、后嵌珍珠、后嵌金银花、后嵌松石片、伪花去掉再作伪地盖上、烂花。
真花与伪花共存者,如战国六鱼盘;商兽面鼎足花后刻 剔花者,如商父乙方鼎、商附耳盂、冢且乙觚、唐铜镜等 字真花伪者,如《文物》 (1959 年 11 期)商囝觚、爵等 后刻花者,如战国素敦的鸟兽纹为民国时刻;战国壶刻商兽面纹;戈、矛花纹多为民国时刻 后起花者,如商万父辛爵,花纹为民国时起;战国狩猎纹壶,花纹为民国时起 后贴花者,如商蛙纹觚,蛙纹乃民国时贴,商乙父癸觯,其花为 1944——1948 年间加工贴上的(《文物》1959 年 11 期) 后掏花者,如战国铜戈之夔纹镂空为民国时掏;汉代素勺,花纹为民国时掏 后刻花填漆者,如战国鸟兽纹敦,花纹为民国时刻并填上漆;商弋人头花纹为民国时刻,同时填漆 后画花者,如汉双耳洗,盖纹为民国时画;战国之几何纹奁,花纹传属赵志宏所为 后嵌珍珠者,如汉鹿形杖饰之二鹿眼珠中的珍珠是后嵌上的;春秋时蟠螭纹鐏,料珠也是后嵌上的 后嵌金银花者,如战国嵌金银锦纹壶,金银纹是乾隆或其后时期嵌的,其作工较粗;战国几何纹方壶,壶上金银花是清代后加的,现已去掉;战国素敦银片兽纹是民国时嵌的 后嵌松石,如故宫藏周松石爵,后嵌绿松石如战国虎纹鐏,其松石乃民国时所嵌;商弓形器三角花松石为民国时所嵌;商戈兽面松石为民国时嵌。
去掉伪花再作伪地者,如战国戈 烂花,系用漆皮把铜器上的花纹画好,留下的花纹用三氯化铁来氧化出花纹来,纹浅,无刀凿痕 四、改造的辨析改造是指对器物的造型,或残缺改正,或增加部分而改变原来的形状改造器主要是民国时北京的“捯饬货” 残缺改正,即修改成完整的样子有时是去掉某一部分而成为另一形状的完整器物 在器上增加部分改成另器,此多是在两类形状相近的器物上施行,如觯上加流扳成为盉,鼎盖加圈足两耳成为盘判断此类改造过的器物可用下列方法: 用 X 线透视,可以发现焊接处,接痕明显者多是增添上去的,如龙虎有銎弋 以器物的整体判断,有的部分与原来部分明显不协调,这种现象多由后人补加而引起的,如殷代素鼎、春秋乳丁纹鼎盖;或由后人去掉原来器物某部分所引起的,如战国蟠螭纹鼎汉代兽面衔环双耳三熊足敦,原是提梁壶,因缺梁、缺盖,去口而改成的 观察各连接处,若发现假锈,则是改造的结果,如殷代父乙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