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56405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孰山2018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峨山一中峨山一中 20182018 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六)注意:注意:1.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2.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737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

2、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

3、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4、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 2 -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

5、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B第 1 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C. 第 3 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

6、对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D. 第 4 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 “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2. 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 )A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

7、起酒葫芦出外买酒。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 3 -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D.要让某个

8、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

9、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 “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

10、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4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他回到家

11、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

12、,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 “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5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 “为什么?”“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 ”老人没有立刻回答, “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第二天老人

13、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 “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原来在, ”男人说, “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少女

14、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6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 , “刻满皱纹的脸” “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

15、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5.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6. 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材料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3140 岁(80.8 %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 21

16、25 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 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 49 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 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摘编自 2017 年 4 月 1 日光明日报 )- 7 -附图:附图: 材料二:材料二: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