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36458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流行病学(冯宇)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疟疾流行病学,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宇,疟疾,疟疾在非洲是头号杀手,每年全世界有5亿人疟疾发病,90%在非洲, 每年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一半以上是5岁以下的儿童,在非洲疟疾所致儿童的死亡率很高。 疟疾平均每30秒钟死亡一个儿童,疟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疟疾对非洲的GDP,每年损失1.3个百分点 疟疾在非洲不仅仅是一个卫生和健康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有的时候还是政治问题,(非洲总统大选,一般都要承诺对疟疾的治疗,他下一个任期应该怎么做,应该采取哪些新的措施,更有效的措施来做疟疾防治,所以疟疾在非洲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疟疾流行病学和流行现状,我国和我省疟疾流行现状,全球疟

2、疾流行现状,我国疟区分层及其流行特征,流行形势,流行因素,流行因素,传染源,自然 因素,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易感 人群,传播 媒介,社会 因素,Text in here,基本 环节,两个 因素,相素影响,相互作用,流行因素,一、传染源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者,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 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流行因素,一、传染源 传染性时间 末梢血液中配

3、子体出现时间,各虫种不同。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一般在无性体出现23天后出现,但复发病例出现更早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在无性体出现710天后出现。配子体在末梢血液中存在的时间比无性体短,无免疫力患者的存在时间约占整个病程的40。,流行因素,一、传染源 传染性时间 影响配子体传染性的因素 1. 蚊媒吸入配子体的数量 一般认为,蚊媒吸入配子体数量愈多,感染性愈强。为了确定在末梢血液中有多少配子体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每l血中配子体数在10个至几百个之间均可使按蚊感染,只查见1个配子体亦可感染。 2. 配子体的成熟程度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在血液中存在2天后才能成熟,间日疟原虫则需3天。复发病人往往在临床症状出现

4、的当天,甚至在症状出现之前,血液中就出现了成熟的配子体。 3. 雌雄配子体的比例 一般认为雌雄配子体的比例为8比1时,蚊媒受感染的机会较大。 4. 配子体的“素质”,流行因素,一、传染源 疟原虫寿命 恶性疟原虫的寿命平均为1年,少数可达3年 间日疟原虫通常为2年,有的可长达5年或10年 三日疟原虫一般为3年,个别甚至长达50年。,流行因素,二、传疟媒介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但并非所有按蚊都能作为媒介。 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自然感染子孢子 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按蚊只有27种,每个地理区域一般有1种媒介,最多有34种。 在我国,6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 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

5、按 蚊和大劣按蚊等4种。 能够作为传播媒介的按蚊,首先 必须吸人血,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敏 感性,其次必须有相当的密度和足 够长的寿命。,流行因素,流行因素,二、传疟媒介 叮人习性: 叮咬频率 嗜血习性 叮咬频率:取决于温度,一般每2天吸血1次完成1个生殖营养周期 嗜血习性分为嗜吸人血、嗜吸动物血和兼吸人、动物血三种类型 越嗜吸人血越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介 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一般为0.05左右 海南省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曾达0.80以上,而大陆各地则较低,一般在0.10左右,且有越向北越低的趋势。 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按蚊嗜好的吸血对象明显减少或寻觅不到时,趋性有可能发生改变。,流行因

6、素,二、传疟媒介 敏感性 按蚊对疟原虫感染率的高低,由按蚊本身的敏感性来确定,亦受疟原虫的传染性所影响不同按蚊对疟原虫的敏感性有差异,而同种按蚊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也有差别。另外,某些按蚊在实验条件可感染疟原虫,但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所影响,在自然界并不能成为传疟媒介。如华北地区的帕氏按蚊人工感染率可高达81.8,但因其与人接触少或不接触而没有流行病学意义。,流行因素,二、传疟媒介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对疟原虫的敏感性较低,有时也可以对流行起着主导作用,如中华按蚊由于偏吸畜血,一般认为不是高效的传疟媒介,但其种群数量大,依然是我国北纬33o以北地区的传疟媒介,且常造成

7、疟疾大流行。一个地区传疟媒介的数量变动,常是决定当地疟疾流行盛衰的重要因素。海南省疟疾流行高峰明显地随着主要传疟媒介密度高峰而转移。在大规模抗疟之前,微小按蚊45月份密度高峰后,出现56月的发病高峰。微小按蚊基本消灭以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媒介数量可用叮人率来表示,叮人率愈高,媒介的传疟作用愈大。,流行因素,二、传疟媒介 寿命 按蚊寿命是影响其传疟能力的重要因素。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孢子增殖期。所以蚊种寿命必须长于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才能具有传播作用 个体寿命可以存活天数来计算,但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的是种群寿命。种群寿命可用按蚊每天存活率来衡量。每天存活率越高

8、,越是高效的媒介,因为每天存活率高,即具有传染性寿命的蚊数亦多,假定孢子增殖期为12天,当每天存活率为90时,存活到具有传染性寿命的蚊数为原先总数的28;而每天存活率为50,能活到起传播作用的蚊数仅为原先总数的0.02 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其目的不仅是减少按蚊种群数量,更重要的是降低按蚊的每天存活率,即缩短其寿命,对于嗜吸人血的蚊种,每天死亡率达到40%50才能认为滞留喷洒有效,而对非稳定性疟区嗜吸动物血的蚊种,每天死亡率只要达到20%25即认为有效。,流行因素,三、易感性和免疫力 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对4种疟原虫都是易感的 疟疾的免疫只是带虫免疫,即随着体内疟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亦

9、告消失。现已查明,即使机体内疟原虫消失之后,抗体在体内还能保持一段时间,并证明有保护性抗体存在 疟疾的免疫有种、株的特异性,如从外地输入同种异株疟原虫,也有可能引起暴发流行 疟疾免疫力随疟区性质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流行因素,三、易感性和免疫力 配子体的产生受机体免疫力的限制。在高疟区儿童是主要传染源,低疟区各年龄组配子体率常无显著差异。 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免疫力只能维持69个月。 脾肿率也是疟疾免疫应答的一种表现,高、中疟区儿童脾肿率均高于成人,而低疟区成人和儿童脾肿率没有显著差别。 个体遗传素质对疟原虫感染的反应程度,有很大差异。镰状红细胞症患者

10、(即HbAS,具有异常等位基因者)、地中海贫血患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亦不易感染恶性疟或感染后表现的症状轻微。 不同性别和职业的人感染率差异,流行因素,四、自然因素地形 气温 气温条件决定疟原虫在蚊体内孢子增殖期的长短。在1630之间,气温愈高,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愈快。低于16或高于30时,其发育速度均变慢。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在临界气温14.5时发育成熟需要105天,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子孢子的临界气温均为16,其成熟时间分别为111天和144天 湿度 相对湿度在60以上,按蚊都能发育,60%85为最为适宜,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按蚊生存,在相对湿度低而气温高时,按蚊较易干燥

11、致死。 雨量,流行因素,五、社会因素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科学技术 行为因素经济开发、工程建设、社会动乱,大批无免疫人群进入疟区或从外地输入传染源; 旱田改水田,水库的兴建,蚊虫孳生地扩大,使按蚊数量增加; 农业机械化使牲畜大量减少,增加按蚊叮人机会,这些原因都可以加速疟疾传播,甚至引起暴发流行。 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加快疟疾流行的控制和消除。 此外,住房和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知识的普及,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控制疟疾流行都有一定的作用。,流行形式,地方性流行指疟疾经常存在于一定的地区,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变化不大。暴发性流行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病在

12、短期内成倍增加,超过常年的水平。如果暴发性流行规模很大,超出原有的地方性疟区的范围,使原来无疟区出现了流行,称为大流行。,流行形式,暴发性流行 流行种类:暴发性流行是剧烈的疫情波动,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前者是指每经一定间隔时间(520年不等)发生一次暴发流行;后者是指由任何原因偶尔引起的暴发流行。 流行原因 输入传染源 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 传播媒介输入 媒介按蚊数量增加 5.按蚊嗜血习性改变 6.气象条件的改变,流行形式,暴发性流行过程流行前期(疫势增进期) 一般为12个月,在温带或亚热带可断续绵延数年,新感染病例逐渐增多。高峰期 病例骤然成倍增加,疟原虫率急剧上升,但脾肿率上升较慢。流

13、行后期(疫势衰退期) 病例多系复发,人群有一定免疫力,疟原虫率下降,但脾肿率常较高。流行间歇期 此期可短至数年,长至10余年,居民发病率、疟原虫率和脾肿率逐渐降到较低水平,人群免疫力也逐渐减退。,流行形式,地方性流行 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在一个地区经常存在,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间疫情处相对稳定状态。 疟区划分方法 年发病率划分 5为低度疟区 520为中度疟区 20为高度疟区 按疟区性质划分 稳定性疟区:指某些流行因素如按蚊密度或自然条件的一般变动,对流行过程不产生重大影响,此类地区流行程度高,即使媒介密度很低也能维持传播,但居民免疫力高,不容易出现暴发性流行;非稳定性疟区:可出现有按蚊而无

14、疟疾现象,媒介数量常常是流行程度轻重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疟疾流行现状,卫生部发布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中将我国疟区划分为高传播地区、疫情不稳定地区和疫情基本控制地区。,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其流行病学特征,高传播地区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是高传播地区。 除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外,偶尔还有卵形疟报告 恶性疟比例高,混合感染亦多。 传播季节912个月。 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 当前疟疾流行仍较严重,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抗疟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当前我国疟区分层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疫情不稳定地区安徽、

15、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是疫情不稳定地区。 历史上属于非稳定性疟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在北纬33o以南地区有恶性疟流行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经长期防治,各地的发病率已降至历史的低水平,恶性疟的流行己消除,但近年来疫情尚不稳定,时有局部或点状暴发。,疟疾的分布,据WHO报告,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约21亿人受疟疾威胁 每年有3-5亿人感染 每年死亡人数达270万,90%在非洲,(一)非洲地区,非洲大部是高疟区,80%以上为恶性疟 肯尼亚每年约30.7万病例 马达加斯加每年约35.4万病例; 贝宁每年约68.5万病例; 布隆迪每年约179.4万病例; 喀麦隆每年约63.

16、7万病例; 乌干达每年约198.2万病例。,马达加斯加疟疾,疟疾是威胁马国人民身体健康的第一号疾病,每年有100多万例门诊患者,占门诊总数的16%。 按照马全国2000万人口计算,疟疾门诊病例占全国人口的5%,这个数据并未包括那些远离卫生医疗中心、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偏远地区患者。 据马有关机构统计,马国每年用于治疗此项疾病的费用支出和其他损失高达5200万美元。,马达加斯加疟疾,首都塔那那利佛,位于马岛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3C,马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56.14岁。 经济:马达加斯加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财政连年赤字。服务业是主要经济支柱。 马达加斯加为岛国,海岸线约5000公里。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4度。 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度。西部虽亦属热带高原气候,但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约26度。 沿海地区时常遭受飓风和暴雨袭击。南部干旱地区时有蝗虫灾害。 马卫生条件落后,一些非洲大陆的常见病,如阿米巴痢疾、疟疾等随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