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24535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1) 、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 、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3) 、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1) 、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2) 、承认差异性教育。(3) 、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1) 、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2) 、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

2、求。(3) 、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1) 、重视结果的危害。(2) 、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3) 、教会学生会学知识。(4) 、过程的重要性。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 、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2) 、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3) 、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 、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2) 、教师角色的转变。(3) 、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4) 、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宜

3、宾高县落润中学校 杨儒龙 准考证号: 1501023024581599 指导教师:莫华林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 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 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 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教师 行为 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

4、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过去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够;重视知识目标的完成,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知识的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

5、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要怎么转变呢?下面姑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一、 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1、过去,教师往往只重视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方面情况。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没有思维的装东西的容器,忽视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教育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今天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知识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让学生去尝试,探索,观察,实践的过程;是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发现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

6、人。3、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行为,而且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 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过去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就像工人生产零件的过程一样,把学生当成钢材,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同样的零件(很多还不合格) 。像这样的教学行为就忽视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而今天,我们的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更不同,对象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比如: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困难面前缩不前,经

7、受不了一点挫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娇生惯养,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孩子固执任性,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家长束手无策等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些孩子,教师还像工人师傅生产零件那样的教学行为,行吗?回答是:“肯定不行” 。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行为必须转变。2、过去的教师的教学,进行统一化教学,表面是为了全体学生,实则是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差异。所以,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要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 ,加以综合利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3、差异性教育就是面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的教学不能一

8、概而论(这里的优、中、差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而言,差点学生可能其他方面却较好) 。特别是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有创造性,要明确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如:我班的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成绩很好,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一二名,我就鼓励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学习也赶上去,效果很好。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明确教育面向的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三、 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1、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就以教师为唯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为了考试的分数,一些教师往往只考虑怎么教学,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只是

9、把自己的愿望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专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就导致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被动的跟着走,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要把教师的教(求疑、释疑、交流、归纳等等)与学生的学(感受、专研、讨论、联想等等)统一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师的教“是为学习而设计” ,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为了“用不着教” ,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

10、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学习,学会学习。 3、有人说“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的上课(表演) ,而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 ” 。也就是说: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师生之间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与教师和同伴有共同语言。例如:我在上行道树这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角分色扮演行道树和城市的人们,进行对话,学生自己感受,就体验到行道树的忧虑和欢乐,比教师照书讲效果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的教学应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四、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

11、、过去的教育关注的是标准答案结果,这种教学就压制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实际上,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信奉结论而忽视过程的教学行为是扼杀学生的智慧,摧残学生的个性的行为。2、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变死记硬

12、背为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实践,从实践过程中体会掌握知识的真正含义和乐趣。3、学生应由学会知识的过程变成会学知识过程。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且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学会方法。构建一种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遭到失败,获得

13、知识,总结经验的探索过程。4、有人说:“过程有时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这句话很有道理重视过程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问,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是具有独特性,创造成果的过程。例如:有位教师讲正方形内任取五点,别有两点的距离不超过该正方形的对角线之半,同学们听题后,都认真做题,有一位同学却在折纸。教师提问时,这位同学却把自己折纸的方法说出来:“把正方形对折两下,就变成了四个小正方形总有一块

14、里有两个点”这位同学竟用“重叠原则”思考问题。从活动经验中激起了他的智慧。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去探索验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五、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在教学手段方面,原来教师教学靠的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当学习计算机,运用 CAI (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对话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课件等,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能,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帮助他们学习。2、在教学方式上,过去的教师教学是表演者,搞的是自弹

15、自唱的独角戏,学生是观众,教师教学行为单一,学生学习孤立,没有达到师生互动。实际上,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体,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有不足,而最差的教师也有他的过人之处;学生知道的,教师也有不知道的。古语:三个臭皮将当一个诸葛亮。因而,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综合活动,师生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个体教学行为要综合教学行为发展。3、在教学空间方面,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室这个演戏厅和,讲台,这一舞台是不够的它限制了学生的开阔视野。在新课程中提出综合课,而且比重较大;像这样的课要求,教师教学行为除了课堂外,还有观看电影电视,上网,读报刊杂志 ;野外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

16、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的明确要求, 纲要还具体阐明了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精神,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我上初一语文行道树时运用CAI 课件,声音,图象与文字结合,比光照书讲,教学效果更直观,形象,实效,更具有吸引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点燃知识火花的地方,使学生这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尽所能,要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教学应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六、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