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711884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绝对精品)(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大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仪器:磁铁、小铁块;细线、钩码(学生用) 教师操作:磁铁吸引铁块。 学生操作: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实验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测量力的仪器、测量力的仪器 实验仪器:弹簧秤(2 只) 弹簧秤: (1)构造和原理 弹簧秤测力原理是根据胡克定律,即 F拉=F弹=kx,故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 的,构造如图。 (2)保养 测力计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测量前要注意检查弹簧秤是否需要调零,方法是将弹簧秤竖直挂起来,如其指针不指零 位,就需要调零,一般是通过移动指针来调零。 被测力

2、的方向应与弹簧秤轴线方向一致。 读数时应正对平视。 测量时,除读出弹簧秤上最小刻度所表示的数值外,还要估读一位。 一次测量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弹性疲乏,损坏弹簧秤。 教师操作:两只弹簧秤钩在一起拉伸,可检验弹簧秤是否已损坏。 3、力的图示、力的图示 实验仪器:刻度尺、圆规 4、重力的产生及方向、重力的产生及方向 实验仪器:小球、重锤、斜面 教师操作:向上抛出小球,小球总是会落到地面。 教师操作:小球在桌上滚到桌边后总是会落到地面。 实验结论:地球对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有力的作用,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 吸引的作用。 教师操作:观察重锤线挂起静止时,线的方向。 教师操作:观察重锤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

3、斜面是否垂直。 实验结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且向下,而不是垂直物体表面向下。 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仪器:弹簧秤、钩码(100g3 只) 教师操作:将质量为 100g 的 3 只钩码依次挂在弹簧秤上,分别读出它们受 到的重力为多少牛,将数据记在表格中,做出相应计算。 质量 m(kg) 重力 G(N) 重力与质量的比 g(N/kg) 0.1 0.2 0.3 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个比 值始终是 9.8N/kg。 6、悬挂法测重心、悬挂法测重心 实验仪器:三角板、悬线、不规则形状薄板(人字形梯子、绳子) 教师操作

4、:在 A 点用线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在 B 点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两次重锤线的交点 即是重心。 - 2 - (若条件许可,可用梯子、绳子测出人的重心位置。) 7、重心位置会发生改变、重心位置会发生改变 实验仪器:100 元面值人民币 学生游戏:人民币放于墙附近,学生 56 人,脚跟、屁股不离墙,腿不打弯,谁够到 100 元就归谁。 游戏结论:没有人能够完成这个动作重心前移,屁股顶在墙上不能后撤,人会向前倒。 8、显示微小形变、显示微小形变 实验仪器:平面镜及支架(2 组)、半导体激光光源;装满红色水带细管的玻璃瓶 (椭圆柱体型) 教师操作:先沿短轴方向捏压玻璃瓶,细管中水面上升,后沿玻璃瓶

5、长轴方向捏 压,细管中水面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了。 实验结论:说明玻璃瓶容积改变,发生了形变。 教师操作:激光通过二平面镜的反射,射在白墙上,在桌面加力。 实验结论:反射光向下移动,说明两平面镜向中间倾斜,桌面发生形变。 9、胡克定律、胡克定律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学生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弹簧(不同的多根)、直尺、钩码(一盒)、细绳、定滑轮 实验目的: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并学习所用的科学方法。 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这样弹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而得出(可以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弹簧的伸 长可用直

6、尺测出。多测几组数据,用列表或作图的方法探索出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 系。 学生操作:(1)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 l0. (2)将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绳连接,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下面挂上钩码,待弹簧 平衡后,记录下弹簧的长度及钩码的重量。改变钩码的质量,再读出几组数据。 1 2 3 4 5 6 7 弹簧原长 l0(cm) 钩码重量 F(N) 弹簧现长 l(cm) 弹簧伸长量 x(cm) (3)根据测量数据画出 F-x 图像。 实验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10、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仪器:摩擦计(J2109)、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教

7、师操作:将摩擦板水平放置平稳,摩擦块置于其上,用测力计牵引摩擦块, 可测得最大静摩擦力,待匀速拉动后,可测得滑动摩擦力。 教师操作:改变摩擦面和在摩擦块上加砝码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可验证摩擦力与正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与摩擦面大 小无关。 11、摩擦系数、摩擦系数 摩擦计(J2109)、轨道小车(J2108)、钩码(J2106)、砝码、砝码盘、坐标纸、长毛巾、棉布、玻璃板、 测力计(J210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掌握测定滑动摩擦系数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外界施加的水平拉力 是一对

8、平衡力。测出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即可求得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由 fN 即可求出物体与 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教师操作: (1)将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木板成水平状态。 - 3 - (2)用测力计称出摩擦块所受的重力,将摩擦块放在长木板上,用细线将摩擦块跨过滑轮与砝码盘相 连,如图。注意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线与木板表面平行。 (3)逐渐在砝码盘中加砝码,直到用手推动一下摩擦块后,摩擦块能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 称出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即求出此时摩擦块所受的摩擦力 f(应重复几次求平均值)。摩擦块对木板的压 力 N等于摩擦块所受的重力。 (4)依次在摩擦块上加 50 克

9、、100 克、150 克、200 克、250 克钩码,即改 变摩擦块对木板的压力 N,重复以上实验可发现摩擦块所受的摩擦力变大。分 别记下摩擦块所受的摩擦力 f1,f2,f3,将以上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 压力 FN(N) 摩擦力 f(N) 1 2 1 3 平均值 1 2 2 3 平均值 1 2 3 3 平均值 1 2 4 3 平均值 1 2 5 3 平均值 (5)以滑动摩擦力 f 为纵坐标,压力 N 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描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图 象(图象应为过原点的直线)。 (6)求出图象的斜率 ktga,此即摩擦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 (7)在长木板上依次铺上长

10、毛巾、棉布、玻璃板,重复以上实验方法(3),确定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 摩擦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材料表面情况之间的关系。 (8)在以上实验中,将摩擦块由平放改为侧放,即改变摩擦块与木板接触面积的大小,测出相应的滑 动摩擦力,观测在压力和接触面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无关系。测定时每 次都应使拉线与水平木板表面平行。 12、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比较、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比较 实验仪器:带轴的滚轮、摩擦板、弹簧测力计 教师操作:将摩擦板水平放置平稳,固定滚轮不让滚动,置于 摩擦板上,用测力计牵引滚轮,待匀速拉动后,可测得滑动摩擦力; 取消固定让滚轮滚动,待匀速拉动后,可测

11、得滚动摩擦力。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数据,可验证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力。 13、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 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 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 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 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 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 180 度时合力趋近零。 - 4 -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O 点孔套在坐

12、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 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1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 2 根、平板测力计 2 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 3-5 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 F 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 F1和 F2的共 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 F 为 F1和 F2的合力。 做出 F 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 F1和 F2的合力 F的 图示,比较 F和 F 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

13、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 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 的位置 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 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 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 F, 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 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 F,做出它的图示。 (4)比较 F与 F 的大小与方向。 (5)改变两个力 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

14、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 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 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 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 O 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 F 和实验测量得到的 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 F 和 F符 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

15、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 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 F1、F2间夹角 越大,用平行四边 形作图得出的合力 F的误差 F 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 取得太大。 15、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 型)、方座支架(J1102 型)、钩码(J2106M)、杠杆 (J2119 型)、测力计(J2104 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 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

16、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 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 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 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 - 5 - 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 L 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 F 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 注明力矩 M 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次数 F(N) L(m) M(Nm) M(Nm) 1 2 3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