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698895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X 页数:151 大小:1,0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目录,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血液的作用: 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 8%9%,总量为 50006000ml,血液的 pH 为 7.357.45,比重为 1.0501.060。 血液成分可分为两大部分: 血浆(无形成分,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 55%60%;包括 91%92%的水分,以及 10%左右的蛋 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 细胞(有形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血液有形成分

2、的检查。,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体积里的红细胞数量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1/2),是呼吸载体,能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并运输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并具有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3.55.0)1012 L 男性(4.05.5)1012 L(略高于女性) 儿童(4.25.2)1012 L(下限略高于成年女性) 新生儿(6.07.0) 1012 L(明显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红

3、细胞计数(RBC ) (二)临床意义(病理变化)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 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肾癌细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病理性缺氧及肾癌) 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红细胞计数(RBC ) (二)临床意义(病理变化) 2.红细胞/血红蛋

4、白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缺乏合成材料)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 铜、维生素 C、维生素 B12 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合成功能差)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白细胞、癌细胞的大量 繁殖,影响红细胞的生成)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红细胞计数(RBC ) (二)临床意义(病理变化) 2.红细胞减少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合成功能正常,但破坏或丢失太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

5、贫血(慢性炎症等) 如各种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风湿)、内分泌病。,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红细胞计数(RBC ) (二)临床意义(生理变化) 1、年龄 2、时间 上午7点出现高峰 3、采血部位 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结果低10%-15% 4、精神因素 5、气压 高原红 6、献血 7、妊娠,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诊断贫血的标准: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三

6、项指标之一中的任何一项低于同龄、同性别正常值参考范围的低限,但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指标的应用最为广泛。),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参考范围:(记忆方法同红细胞)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上下限都比女性高 20) 儿童:l20140gL(下限略高于成年女性) 新生儿:180190gL(显著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血红蛋白(Hb) (二)临床意义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 30g/L重度贫血3160g/L中度贫血6190g/L轻度贫血90g/L,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计数 (WBC )-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

7、细胞数目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白细胞是球形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成人末梢血:(4.010.0)109 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 L(略不同于末梢血) 新生儿 :(15.020.0)l09 L(显著高于成人) 6 个月2 岁儿童:(5.012.0)109 L(略高于成人),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计数 (WBC )-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二)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年龄 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日间变化 运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3)妊娠与分娩 轻度增加,特别

8、是临近分娩最后一天 (4)运动、疼痛、情绪,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因此白细胞计数30%(甚至有人认为50%)临床上无诊断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复查才有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计数 (WBC )-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二)临床意义 2.病理变化 (1)中性粒细胞增加(高于 10.0109 L)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 中毒:代谢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早期铅、汞中毒中性粒细胞增多,中、后期减少。 ) 急性大出血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计数 (WBC )-单

9、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二)临床意义 2.病理变化 (2)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 4.0109 L) 特殊感染:革兰阴性菌(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歧杆菌、病毒(风疹、肝炎)、寄生虫、流行性感冒 物理化学损害:部分抗生素(尤其是磺胺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具有细胞毒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杀伤正常细胞)等。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它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 AIDS、严重创伤、手术后、吸收不良及严重的败血症等,其中以肿瘤伴发的恶病质最为常见,称为肿瘤恶病质) 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

10、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细胞质内有无颗粒),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 0.500.70(50%-70%)(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二者比例约为 13:1) 嗜酸性粒细胞 0.010.05(1%5%);儿童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0%1%)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

11、计算其百分比 (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比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二)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1%5%)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参与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酸多:皮肤、过敏、寄生虫)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12、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二)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1%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用药: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5)恶性肿瘤 (6)传染病 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伤寒、副伤寒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

13、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三)嗜碱性粒细胞(0%1%,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 l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 (3)恶性肿瘤:转移癌 (4)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

14、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三)嗜碱性粒细胞(0%1%,临床意义不大) 1.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四)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对抗原呈递和处理,B 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1.淋巴细胞增多(传染病/血液病/免疫排斥,传血排斥淋巴多) (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

15、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注意!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3)移植排斥反应,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四)淋巴细胞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 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16、)-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五)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3%-8%) 血液中叫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红细胞、抗原等,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伤寒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酸少、单核多) 副伤寒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酸少) 结核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单核多) 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过敏时酸多碱少) 过量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减少(过量皮激素酸碱都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