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94701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8.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常见鱼病及防治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病学及鱼病防治技术,黑河市爱辉区水产局 高志波,鱼病学及鱼病防治技术,第一章 鱼病学概述 第一节 鱼病学的定义 第二节 鱼病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鱼病学的任务 第四节 鱼病的诊断 第二章 鱼病的预防 第一节 设计和建筑养鱼场时就好符合防病条件 第二节 增强鱼体抵抗力 第三节 控制和消灭病原 第三章 鱼病的分类 第一节 鱼类微生物病 第二节 鱼类原虫病 第三节 鱼类蠕虫病 第四节 鱼类甲壳动物病及钩介幼虫病 第五节 非寄生性鱼病 第四章 常见养殖鱼类鱼病图解,第一节 鱼病学的定义,鱼病学是研究鱼类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 鱼病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同自然科学的

2、许多基础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为了正确地诊断鱼病和了解疾病给鱼类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引起的病理变化,首先要对鱼类的正常的形态、生态、组织和生理等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说,鱼病学要以鱼类形态学、鱼类组织学和鱼类生理学为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鱼类的疾病有经较深入的认识。又如引起鱼类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鱼类自身的生理机能失调、鱼体受到机械损伤、物理性剌激、鱼的营养状况不良、环境恶化、以及寄生虫、藻类、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袭等,因而除鱼类生物学外寄生虫学、微生物学、毒理学、和水质检测等学科知识,同样也是研究鱼病所不可缺少的。 为了了解鱼病的流行规律,不但需要知道病原体的全部生活

3、史,还应了解鱼类赖以生活的整个水域生态系的特点和变化。从防治鱼病方面说,又必须具备药物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知识。至于鱼病学和养鱼技术之间的关系,那就更加密切了,养鱼技术应当根据有利于鱼病防治的要求不断加以改进,使成活率和鱼产量得到提高,鱼病学则要根据养鱼的技术措施来分析、判断鱼类发病的原因,提出鱼病防治方案。 以上种种,都说明鱼病学和各有关学科间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关系,也说明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对于学习鱼病学和进行鱼病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鱼病学发展简史,鱼病学是在养鱼生产需要的推动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养鱼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人考证,始于公无前1200年。到了春

4、秋战国末期,养鱼已经相当普遍。范蠡的养鱼经是春秋战国末期有关养鱼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总结了相当丰富的养鱼经验。范蠡的这部著作虽然失传了,不过以后魏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中所转录的养鱼经内空来看,可以知道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水域环境对鱼的生长的影响。如其中说到“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使鱼“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而且对鱼池的建筑提出要求“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这此要求表明鱼类生活环境已经受到重视,既要求使所养的鲤鱼有良好的活动环境,而且要求鱼池中有浅有深,有利于鱼的繁殖、生长和越冬。,唐代之后,我国养鱼业有重大发展。主要表现于扩大了养殖品种,从原来只养鲤鱼发展到

5、了养殖青、草、鲢、鳙等鱼,也就是说从单一品种到养殖发展到了多种品种混养。由于这一变化,引起了养殖技术上的一系列改革。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鱼苗、鱼种的疾病,对于运输过程中水质条件和鱼体的适应能力,以及鱼病流行等问题,开始重视,例如“宋代周密在他所著的癸辛杂识、别集中对于鱼苗运输就一一段生动的记载。 其中讲到:“其竹器似桶,以竹丝为之,内糊以漆纸,贮鱼种于中,细若针芒,戢戢莫知其数。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新水,日换数度。别有小篮,制度如前,加其上以盛养鱼之具。又有口圆底尖如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水中去其水之盈者。以小碗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伤其众,故去之。终日奔驰,夜亦不得

6、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人时加动摇,盖水不定,则鱼洋洋然无异江湖;反之,则水定鱼死。不可谓不勤矣。”,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虽然还弄不清运输途中鱼苗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密度高、水量少、水中氧含量代。但是那时实际做法,如换入新水,不断地摇动容器来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和去掉“稍大而黑鳞者”即野杂鱼,就是为了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水中氧的消耗和清除害鱼。所以这个记载反应出当时人们对水质的重视,也反映出对运输途中鱼苗可能因缺氧而死亡的最原始浅陋的认识和最简单的预防措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宋代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了一种鱼病说:“鱼生白点名虱,用枫杨树皮投水中则愈。”当

7、然,那时人们对于鱼类寄生虫的知识是很贫乏而肤浅的,苏轼所称的虱并不见得就是真正的鲺。那时候的人很可能把鱼体上的白色寄生虫或者把鱼体上的一些白点状的病灶一概都叫做“虱”。由于这个记载过于简单,很难推断苏轼所讲的“鱼生白点”到底是指一种什么鱼病,也很难说这样的记载给鱼病的防治有什么实用价值,不这,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那时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自此以后,在历史文献中对鱼类寄生虫的记载日见增多。在明代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说到:“池瘦伤鱼令生虱,鱼虱如小豆大,似团鱼。凡山中暴雨入池,带恶虫蛇气,亦令鱼生虱,则极瘦。凡取鱼见鱼瘦,宜细检视之,有,则以松毛遍池中浮之则除”。这里的记述就比

8、苏轼讲的详细一些,农政全书所称如上豆大、似团鱼的寄生虫是真正的鲺无疑了,这反应了在明代人们关于鱼病的知识较宋代已有明显的进步。,鱼类对于药物作用的反应,自宋代以后也就不断有所记述。如朱辅所撰溪蛮丛笑中记述湘西少数民族的一种捕鱼方法时说“山徭无渔具,上下断其水,揉蓼叶困鱼,鱼以辣出,曰痨鱼”。这里对泽蓼的药物效用作了描述,他们都认为泽蓼能醉鱼或困鱼,也就是有使鱼麻痹的作用。明代则有田艺衡在留青日扎中记载说“鱼食巴豆而浮”。这又是一个描述鱼对药物反应的记录。在我国至今仍然有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病鱼对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反应的了解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我国养鱼历

9、史很久,关于鱼病的种种记载也很丰富。不过,这些知识大体上是停留在经验阶段,还不能说达到科学的地步,而且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些错误的东西。所以对于古代的鱼病知识,一方面有待于我们去积极发掘整理,而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持慎重态度,做到有鉴别的继承。 国外,对鱼病的研究工作有比较明显的进展是在19世纪,其主要成就是对鱼类寄生虫方面作了大量的描述和记载,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才进到了对细菌性鱼病的研究。鱼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末才形成的。,第三节 鱼病学的任务,鱼病学是为渔业生产服务的,渔业生产有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个方面。海洋渔业中,捕捞自然资源点主要比重;淡水渔业中,除对天然水面的鱼类捕捞之外,鱼类养

10、殖生产占重要地位。 当前鱼病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鱼病学研究工作。从鱼病学目前水平看,我们虽然对淡水养殖鱼类的不少疾病,已经有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但对于某些流行性很广、危害很大的鱼病还缺少简便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在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方面,以往所做的研究工作还很不够。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对鱼病学的研究,提高渔业科技含量。,第四节 鱼病的诊断,为了正确诊断鱼病,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对患病鱼体的细致检查 1、调查鱼类饲养管理的情况:包括养殖鱼的种类、来源,养殖密度,清塘的方法,投饵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鱼池底质情况,水源和水质情况等等。 2、调查有关的环境因子:包括了解水源有没有

11、污染,水温的变化情况,鱼池周围的农田施肥施药情况,水中溶解氧的多少,鱼池中是否有作为某种普通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周围是否有作为某种鱼类寄生虫的终末寄主等等。 3、调查发病情况和曾经采用过和治疗措施:如什么时候发病,在一个鱼池中是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病鱼在行动上有何异常表现,是否已经开始死亡等情况,死亡的数量,死亡急烈程度,曾经采取的防治方法及过去曾患过什么病等等。 4、对病鱼作全面的检查:作为检查材料的病鱼要选症状明显,但尚未死亡或刚死不久的病鱼,已经死亡时间长的病鱼会影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病鱼检查的第一步首先是进行肉眼的体表检查,然后进行解剖检查。检查病鱼体表是否有损伤,体色是

12、否变化,有无大型的寄生虫或真菌等寄生,体形是否正常,各器官包括外部品器官和内部器官是否有异常现象。如皮肤、鳍、鳃、消化道、肝、脾、胆囊、心脏、鳔、肾、性腺、眼、肌肉、骨胳、神经系统等部位,有无充血、出血、贫血、发炎、溃烂、肿胀、变色和粘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凡是有异常现象发生,而肉眼无法确定其病原的,要进一步作病原检查。 病原寄生虫的检查,大型的用肉眼或解剖镜观察即可鉴定;小型的寄生虫往往要用显微镜观察。观察的方法是首先从病鱼的发病部位取出部分组织、粘液或内含物在显微镜下作寄生虫的活体观察。有时为了对寄生虫进行鉴定,还需要解剖或制作经过各种方法染色的涂片、整装片和切片观察;对幼虫的鉴定,则还要经过

13、培养。为了正确地了解发病过程和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又往往需要进行寄生虫的生活史研究。,对于细菌性或病毒性鱼病的诊断,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是否是真正的病原体,并用微生物鉴定方法,确定它属于那种细菌和病毒。近年来对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一般采用血清学快速诊断法来进行诊断,如采用荧光抗体法、酶免疫测定法、中和试验法、琼脂扩散法和血清凝集试验法等等。 对于鱼类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往往还需要通过对食物或水质的化学分析后才能确定。 总之,鱼病诊断的方法是调查研究的方法,实验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鱼病,经过调查、实验,直接就可以对病原作出判断,但是有一些复杂的鱼病往往不容易弄清

14、,需要在调查、实验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甚至有时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排除假象找出真正的病原和发病的环境条件。,第二章 鱼病的预防,鱼病的预防工作是搞好鱼类养殖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所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因此防病工作在养鱼业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鱼病工作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

15、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保证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防病效果。,第一节 设计和建筑养鱼场时就好符合防病条件,首先,在建筑养鱼场之前,应对供水水源的环境作详细调查。我们从鱼类发病的因素中知道,鱼类发病具有必需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病原就能引起寄生生病。疾病只是在病原、寄主、环境三者关系适合时才能发生。作为养鱼场优良的水源条件,应是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的理化特性应适合鱼类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否则

16、,容易引起鱼类疾病的暴发或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当发现水源不适宜时,应另找水源或将其中有毒物质及病原清除后才能使用。,其次,在设计进、排水系统(进水渠道及排水沟)时,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即各个鱼池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所需的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去,而不是排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带到另一池塘中去的可能性。虽然这样设计所花费的工程较大,但对防止鱼类疾病的蔓延和扑灭疾病都很有利,所以从长远的经济上考虑还是合算的。,一、改进饲养管理方法,鱼病和饲养管理方法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实践经验表明,凡是加强饲养管理的养殖场,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都获得较好的控制。因为防治

17、鱼病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结合起来,二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孤立地去做鱼病防治工作,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特别在目前条件下,要想消灭一切病原体尚不可能。因此设法改进饲养管理,发挥鱼体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是预防鱼病的根本措施之一。,(一)提早放养、提早开食 春季水温上升,提早放养鱼种,由于水温偏低,病菌也处在不活跃状态,鱼类就有充分的时间恢复体质,提早开食,鱼能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加强了鱼体抵抗病菌的能力,因而鱼类也就不易发病了。 (二)合理的混养和密养 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对鱼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在一个水体内只放养一种鱼类,那么这个水体内的鱼病就比鱼类数量相等,环境条件相同,只是鱼的种类有多种的水体内要容易发病。因为不同种的鱼类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所谓专性寄生物即某种鱼类对某些寄生物有种免疫的缘故,由于混养的结果,实际上就使这种鱼的个体密度变小了。所以无论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从预防鱼病的观点来说,都应当提倡鱼类混养。在密养的情况下,特别在过密的水体内,鱼类容易接触而使病原体互相传染。在有病原体的情况下,鱼类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水体内,鱼病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应根据鱼池的水深、水源、水质、饵料供应情况及饲养管理方法来确定合理的密度和混养搭配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