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基本知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694667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基本知识(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基本知识,枞阳县中医院 疏叶华 2014年3月20日,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经反复修改完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至此,在传染病防治法制定15年后,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艰苦的实践后,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信息,一、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2、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g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13年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包括H1N1甲流)、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08年增加手足口病(11种),(二)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三)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

3、免费。当前,国家实行有计划预防接种的病种有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肺结核和乙型肝炎。扩大免疫规划后增加了流脑、乙脑、甲肝、腮腺炎、风疹、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及其他防疫机构的职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疾控机构的法定职责)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内部人员培训的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考核要求),(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

4、其执行职务人员的职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法定职责)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尸体解剖的原则)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医疗

5、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防止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传染病的原则),(六)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权利) 为控制甲类传染病而采取隔离措施期间,实施隔离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权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

6、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4、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义务),6、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

7、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第二部分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感染相关概念,感染是人体和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指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系统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而引起宿主损伤。 首发感染指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8、重复感染指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疟疾、血吸虫、钩虫病 重叠感染指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乙肝重叠戊肝,戊肝为继发性感染 医院感染又叫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感染过程三因素,(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感染过程三因素1.病原体特性(1)传染力:指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传染力的衡量:通过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微生物量来衡量; 在人群中,可通过易感者在暴露于病原体后发生感染的比例(继发感染数/暴露数)来衡量。如传染力强的有天花、麻疹;中等的有腮腺炎、普通感冒;低的有

9、麻风。,感染过程三因素,(2)致病力:指病原体侵入易感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可用感染者中的显性病例数的比例来衡量。致病力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体对机体组织损伤的程度;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如致病力高的有天花、狂犬病、麻疹、普通感冒;中等的有腮腺炎;低的有脊灰、结核、麻风。,感染过程三因素,(3)毒力: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占总病例数的比例来衡量。如毒力强的有狂犬病、天花、结核、麻风;中等的有脊灰、麻疹;低的有普通感冒。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毒力因子包括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

10、组织阿米巴),感染过程三因素,(4)变异性:病原体特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环境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耐药性变异。如结核、乙肝、艾滋病的耐药性问题就比较突出。抗原性变异。如甲型流感病毒每发生一次突变,其表面抗原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亚型而发生大的流行。毒力变异。可由内在毒力基因发生改变,也可通过外在细菌质粒传递来获得。耐药性的基因也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感染过程三因素,2.机体的反应性免疫应答传染性病原体进入机体,宿主不仅能接受损害也能抵御、中和外来侵入。 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天然屏障(皮肤黏膜纤

11、毛、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包括细胞免疫(T细胞)体液免疫(B细胞),感染过程三因素,3.环境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许多呼吸道、肠道、虫媒传染病与气候有关,有明显的季节性。除具有季节性外,地区性,在流行地区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特定的生态环境。(2)社会因素:人口流动、教育、习俗,感染谱,(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即感染谱)感染过程中,因为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不同,导致产生各种结局不同的感染表现。这些表现通常称之为感染谱,它可分

12、为五种不同的表现。,感染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如霍乱弧菌经口感染时有可能被胃酸杀灭,但暴饮暴食时胃酸浓度稀释屏障功能丢失)。特异性免疫,可由原有自然感染或疫苗免疫接种后获得而使免受感染。如麻疹自然感染或疫苗免疫后,一般都可得到有效的保护。,感染谱,(2)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者只引起机体产生轻微的组织损伤。如脊灰、乙脑感染后极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当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感染者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去,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菌痢、乙肝、

13、白喉、流脑),可向外排出病原体,称无症状携带者。,感染谱,(3)病原携带状态所谓病原携带状态是指不显示临床症状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且能向外排出病原体者。除前述隐性感染后的健康携带外,有些传染病在显性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也有病原携带状态。小于3个月叫急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称慢性携带者,乙肝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感染谱,潜伏期携带的,如白喉、伤寒、菌痢、流脑、甲肝、麻疹等,甲肝在发病前2周,麻疹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恢复期携带,如乙肝、白喉、伤寒、菌痢等。多数传染病恢复期携带时间多不长。但也有部分传染病恢复期携带者中有一些可能超过三个月,称之为慢性携带者,较多见的

14、为伤寒、乙肝等。,感染谱,(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能力难以清除病原体,但可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也不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虐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谱,(5)显性感染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或/和由其引发的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感染谱,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如同“冰山一角”;只有麻疹、天花、水痘等少数传染病的感染以显性感染表现为主。有些传染病显性感染之后,

15、感染者能够获得巩固的免疫(如伤寒、麻疹、甲肝、乙脑),极少发生第二次感染。但也有一些传染病(如菌痢)的感染者,其病后免疫并不巩固,容易再次被感染而发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

16、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麻疹、天花、水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但有许多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显得十分重要。如鼠等啮齿动物可成为鼠疫、钩体、流行性出血热、多种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牛、羊、猪、马、狗、猫等家畜可分别成为有些传染病的传染源如布氏病、狂犬病、乙脑、炭疽、弓形体病、结核、血吸虫病等;鸟类、家禽可成为鹦鹉热、禽流感的传染源;它们还可携带沙门氏菌、多种脑炎病毒、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这些人兽共患传染病中的大多数病种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作用甚至比病人还重要。(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

17、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 (1)经饮水传播 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 (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