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91242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捍卫了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对中美关系演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据此理性分析和解释不同时期中美关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日益繁荣与强大,认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

2、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1)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方针。 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独立自主,知识梳理,一边倒,(2)提出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与双方共同确认并倡导以其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

3、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 (4)实践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了“ ”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5)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 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

4、加强。 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 (2)恢复: 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社会制度,1971,2.中美建交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 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1972年 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 。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对日本造成极大冲击。 (2)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 访问中

5、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4.中美、中日建交影响: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尼克松,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田中角荣,三、新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 、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表现 不断扩大同 的经济技术合作。 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 . (WTO)。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 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等互利,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

6、合组织,(2)表现 不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结盟。 改善和发展同 之间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成立 。,世界大国,上海合作组织,【概念解读】 “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就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概括归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所有国家之间,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还

7、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 创举。,【教材点拨】 中苏交恶是指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发生的一系列外交、军事上的对立,其中也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双方的对立于1969年达到顶峰,此时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头号威胁,迫使中国调整外交策略,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概念理解】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规律总结】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和解充分验证了“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

8、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外交格言,即影响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 【归纳整理】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概况,探究主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材料 “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周恩来选集 【问题】 据材料指出周恩来的外交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些外交方针体现了这一观点?,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解读】材料中的核心词“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反映了我国基本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活动的史实回答其具体表现。 【结论】 观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

9、子再请客”。,探究主题2 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中国在联合国获得支持票数的增长材料二 在这个世纪遏制已过时。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 材料三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解读】中美关系改善应放置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分析,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材料二体现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地位,材料三体现了外交政策的转变源于国家利益。 【结论】 (1)材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从侧面说明了美国遏制战略的失败

10、。 (2)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美关系缓和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3)国家利益的变化。,【问题】 (1)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侧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有哪些? (3)近代以来中美关系时分时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什么?,【深化拓展】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 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抗苏联的资本。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改善中美关系

11、,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 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是牵制和应对苏联威胁的需要。 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总之,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2.影响 (1)使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4)推动了中国同美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促进了亚

12、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探究主题3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材料 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 【问题】 据材料指出上海合作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解读】材料信息“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坚持互信、互利、平等

13、、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外交的方针政策,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据此说明其意义。 【结论】合作共赢,平等互利(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协商一致;结伴而不结盟。,【深化拓展】 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2017山东德州期末)“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实行“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团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外交政策,该政策指(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

14、干净屋子再请客” D.对外开放,解析:A “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2.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B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61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第一次提出;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

15、,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3.下列日程是周恩来于20世纪50年代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目的是加强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C.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解析:C 万隆(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与题干中“英国”“法国”不符,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D两项错误;材料中周恩来也访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长,B项错误;根据“柬埔寨”“越南”,结合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周恩来会见与访晤的各国外长,可知该会议为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项正确。,4.(2017北京海淀区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曾说:“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状况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