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词课件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5677970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4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唐五代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晚唐五代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晚唐五代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晚唐五代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晚唐五代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唐五代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唐五代词课件(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宋词,第一章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 一、词的名称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的别称很多: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如苏轼有东坡乐府,宋人把它称之为“近体乐府”。如欧阳修词三卷称为“近体乐府”。也有叫“倚声”,或“歌曲”的,宋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乐章”的,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还有叫“琴趣”的,如黄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编。,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宋

2、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 语业: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词集号曰西樵语业,名称多达20余种。,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其它均为别称。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词的起源 1、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看法。 或云南朝乐府里某些歌辞即其雏形。如梁武帝萧衍有六首乐府、江南弄、龙笛、採莲、凤笙、采菱、游女、朝云。 如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di)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y)。中人望,独踟蹰。 沈约

3、亦有江南弄四首,调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诸家所作,都是依其调而为其辞者,与往昔乐府诗不同。故认为填词萌芽于齐、梁时代。,产生于隋代。此说较流行和普遍。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如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前者乃“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碧鸡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这两调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见词起自民间。,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说最有力。”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2、词的

4、产生与音乐有关。,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宴乐(又称燕乐、讌乐)是唐代从西域传进的乐曲。其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四弦二十八调,音域宽广,表现力富丰,故能以压倒优势取代从容舒缓的雅乐和清乐,并吸引诗人纷纷为之作词应歌,词就是为配合这种燕乐而创作的,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可见正是这种胡类新声和里巷俗曲之结合,促成了词的真正兴起和发展。,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的区别: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

5、乐方可演唱。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乐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最初依曲填词,词意与调名统一, 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齐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3、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乐曲需要与词相配,繁复多变的燕乐曲调与整齐划一的五七言诗的整齐句式矛盾,因此采取加和声和衬字的办法来填补节拍,后来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

6、(即泛声)、衬字写上有意义的文词,因此,长短句应运面而生。朱熹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长短句在诗经、乐府里大量使用,和声魏晋时就有。传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调就用了和声: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一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上六处“上留田”意义不在,但在音乐上起了和谐划一的作用。但这还是词。当然,“和声”和“泛声”还不足以解决胡乐与诗的矛盾,于是“依曲拍为句”便成了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从歌诗之法到歌词之法

7、,这就是词体的形成过程。大体说来,词在燕乐风行的初盛唐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时经过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而大盛。,三、词的体制特点,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 1、依曲调为词调,不另立题。 每首词都有词调,每个词调都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分片上有定规。表示曲调名称的是词牌,最初词牌名称与词内容大多有关,如浣溪纱咏西施事,渔歌子咏渔父等。,后来的词人则只依声填词、按谱填词,内容可以和词牌名称毫不相干。而且同一词牌在流传中还派出一些不同的称呼,造成“同体异名”现象,如念奴娇又称百字令、大江东去了、酹江月等;与此相对而言,又有“同调多体”情况,即

8、正体外还有许多别体。如满庭芳,钦定词谱。,2、依乐段分片,片有定式。,“片”即遍,是音乐名词。唐宋时把乐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叫一遍;音乐演奏完毕称为“乐阙”,故一首词又可称一遍或一阙。 唐宋曲调大多分段,故词调也随之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而以双调为主。双调是词的基本形式,在所有词作中数量最多,令、引、近、慢诸体皆有。,词中有上下片句式全同的称“重头”;有上下片开头句式不同的,称“换头”。下片开头处又称为“过片”、“过变”、“过拍等,表示由一段乐曲转入下段乐曲,这是词中关键处,历来受词学家重视。,三叠词根据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双拽头,前两段句式、平仄全同,形式上好象第三段的双头,如瑞

9、龙吟、绕佛阁等;另一种是非拽头,如兰陵王戚氏等。还有一种三换头,即三段句式全同。四叠词如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240字,为最长的词调。,3、依词腔押韵,韵位疏密无定。,近体诗一般逢双句押韵,词韵位却有疏有密。韵疏者如月下笛、早梅芳慢,上下片有六句一韵的;韵密者几乎一句一韵,如渔家傲。这是因为词的韵位全由词腔的音乐片段所决定。,词韵较诗韵宽,邻韵可通押,押韵方式亦不同于近体诗,有押平、押仄、平仄互押、入声独押及中间转韵等。,4、依曲拍为句,句式长短不齐。,最短者为一字句,最长者为十一字句。词不仅句子长短不齐,即使五七言句,句法亦与诗有异。五七言句在诗中一般是上二下三、上四下三,词则常驻为上一下四,

10、上三下四。如“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等。,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李清照在词论中甚而主张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所谓“诗律宽而词律严”,主要表现在审音用字上,即根据乐声的高下升降,来选择确定阴平、阳平、上、去、入等字,以使声腔与用字平仄取得一致,创造出一种能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调。,6、词的篇幅,从节拍(即节奏不同)不同来区分,有令、引、近、慢。这原是音乐上名称。 “令”指体制短小的小舞小唱,多用作送酒曲、称酒令;后作为词学名词的“令”一般短调之辞。令来自唐代的酒令。酒令,称为令曲,又称小令。令字数偶尔也有长的。如六么令,九

11、十九字,百字令一百字(不过它是念奴娇别名)、月生州令长至二百十五字。,“引”本是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词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变名之曰“引”。如千秋岁引、阳关引等多取唐代同名旧曲展引而成,字数较旧曲为多。引词中最短的是翠花引和柘枝引,都为二十四字,最长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过它又名石州慢)。,近,又称为近拍。近词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近和引长于令短于慢,故称之为中调。“近”是“近拍”的省文,意为腔调相近。今存以“近”为名的曲牌,大多比慢曲短,比令曲长,节奏偏慢,多用散板或一板三眼。,“慢”,又叫“慢曲”,其特点在于曼声,曲调长,节奏慢,每一

12、字声中有许多修饰,慢词主要特点在于调长,但其概念与一般所说的长调仍有区别,不能混用。慢是慢曲子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词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毛先舒填词名解中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当然这种分法过于拘泥,一般说来,字较小者称小令,字数适中者称中调,字数较多者为长调。最短者是竹枝词,14字,最长者为莺啼序,240字。,第二节、唐五代词发展概述,一、敦煌曲子词 词起于民间,这从敦煌曲子词可得到证明。光绪26年(1900),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词的抄卷,王重民辑为敦煌曲子词集三卷,所收共一百六十一首。除少

13、数著名的作者如温庭筠、欧阳烱、李杰(共四首)外,大多数为民间无名氏作者,这是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大多作于唐玄宗时至五代。,敦煌词题材十分广泛,王重民在该集叙录中云:“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态,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第一,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这类作品所占比重较大,艺术水平也较高。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更多的是反映当时妇女的不幸命运和内心悲怨的曲子词,如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

14、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第二,反映战争问题和征夫思妇思想感情。这类作品有凤归云“征夫数载”、洞仙歌“悲雁随阳”、破陈子“风送征轩迢递”等。或以征夫之词诉说征战之苦,或借思妇之口表示对战争不满。,第三,记载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敦煌曲子词有五首捣练子,组成联章体形式,歌颂孟姜女故事,反映了人民对暴政的憎恶。另一首酒泉子“每见惶惶”描绘黄巢起义浩大声势,很有史料价值。,第四,描写商人、书生、船夫等民间人物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长相思“作客在江西”三首就谴责“贪欢逐乐”的富商巨贾,同情贫病交加的小商,对贫富悬殊的现实深致不满。 菩萨蛮概叹“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写知识分子辛酸。 浣溪纱“五星

15、竿头风欲市”则写船夫行船的情形,又显示出轻快洒脱的情调。,敦煌曲子词风格自然朴素,感情真挚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气息。在形式上有衬字、有和声、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严,咏调名本意者多,等等,说明处在初他阶段的早期词尚未定型,格律上还较粗糙,也表现了了间词清新质朴甚至俚俗的风格。,二、中唐文人词,文人染指词者,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传世作品不多,且限于小令,但佳作不少。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描写文人的形象既清高又脱俗,又自得其乐,在一定程度上是词人自我精神面貌之写照,与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作品有一致处,写出文人雅士情怀,故传播很广,连日本嵯峨天皇亦曾依调和作五首。(见夏

16、承焘域外词选),王建、韦应物、戴叔伦传世之作有调笑令。 王建或写离别之悲,如“杨柳,杨柳”;或写美人宫怨,如“团扇,团扇”,皆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韦应物的“胡马,胡马”和戴叔伦的“边草,边草”,或通过跑沙跑雪的胡马象征远戍绝塞的士卒,或通过雪月交映的边塞风光衬托征人久戍不归的愁恨,是最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与中唐边塞诗有相通之处。,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夔州(奉节)等贬地学习巴楚民歌,写下了十一首竹枝词,虽用句式整齐的五七言绝句体,但内容情调和民间曲词十分吻合。他写的忆江南、潇湘神完全是长短句式的词体了。如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写洛城少女惜春之情,不落欲套。构思新巧,笔触婉妙,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为“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