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66865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动物细胞 人体的四大组织 人体的八大系统 皮肤,动物细胞,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构: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分类: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一般所称的上皮组织是指被覆上皮。 1、被覆上皮: 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和体内各种管、囊、腔的内表面及某些器官的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等功能。 2、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 3、感觉上皮 具有特殊感觉功能的上皮称为感觉上皮,如嗅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等。,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结

2、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血液、韧带、肌腱、软骨、骨组织、等都属于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具有连结、支持、保护、修复、营养及物质运输的功能。,由细胞及大量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与纤维两种成分。,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肌肉组织,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组成,与功能相适应,肌细胞大都细而长,故又称肌纤维。,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元,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感受刺激与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着支持、营养与保护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器官,

3、例:皮肤、肺、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肾脏,肾的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 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

4、、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的内缘中央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肾的位置 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

5、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肾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 20个锥体随构成。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

6、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肾小球是个血管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脾脏,脾脏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

7、。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脾脏为腹膜内位器官,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一般认为生理脾长1012cm,宽68cm,厚34cm,重110200g。,人体的八大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一呼吸系统,气管和肺,肺泡的结构,肺泡结构,气管和支气管,喉的结构,呼吸运动,肺容量与肺通气量,肺容量变化的记录曲线,循环系统,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动脉血、静脉

8、血,血管: 心脏、动脉、静脉 血液,心脏,心脏结构,血管,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分支动脉各器官毛细血管网分支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分支动脉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循环,1、血浆的主要化学成分,(二)血浆,(1)血浆蛋白,(2)无机盐,2、血浆渗透压和溶血,(1)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2)溶血,3、血液的缓冲系统,1、基本组成: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三)血细胞,2、血细胞的发生,造血干细胞,3、红细胞,4、白细胞,5、血小板,(四)血液凝固,1、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基本原理,2、抗凝血物质,(五)血型和输血,1、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

9、,2、输血,淋巴系统,淋巴的生成及回流示意图,消化系统,口腔,运动系统,骨骼 骨骼肌,骨骼:骨、骨连接,骨骼肌,泌尿系统,肾,突触,神经系统,神经,神经中枢,白质 灰质,脑,大脑半球外侧面,脑的功能,2下丘脑的功能,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较高级的中枢。同时,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成为躯体性、植物性和内分泌性功能活动的重要整合中枢。下丘脑的功能有调节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腺垂体的分泌、调节情绪与行为反应、调控机体昼夜节律等功能。,脊髓,脊髓的功能,传导的功能 反射的功能,自主神经,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实现的。 1植物性神经系统 (1)植

10、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不随意;效应器为平滑肌、心肌、腺体;周围神经节换元;节前纤维为较细有髓纤维,节后纤维为细的无髓纤维;中枢胞体位于脑干、脊髓胸腰和骶段。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起源于T1L3(胸1腰3);周围神经节位于椎旁、椎前;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神经元辐散范围大;几乎分布于所有内脏器官。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子副交感神经核和S24(骶24);周围神经节位于器官分。器官壁内;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节前神经元辐散范围小;分布局限(皮肤、肌肉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等无副交感神经分布)。,(3)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植物性神

11、经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交感神经的作用在于促使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在于促使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 交感和剧交感神经的功能特征: )双重支配 )相互拮抗 )紧张性作用,感觉器官,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反射,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腺位于喉后方,在前两三个气管软骨环的两侧面和腹侧面,由左、右两个侧叶(Lobi)和中间的腺峡 (Isthmus glandularis)组成。 甲状腺主要分泌甲状腺素(Thyroxine),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此外,还分泌降钙素(Thyrocal- citon

12、in) ,有增强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组织钙化、使血钙降低等作用。,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支持、保护、运动,骨、骨连接以及骨骼肌,气体交换,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消化和吸收,消化管:,消化腺:,心血管系:物质运输,淋巴系:物质运输、防御,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结、淋巴管、脾,排泄代谢废物,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调节、协调、整合,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性腺、卵巢(女)、睾丸(男),个体繁衍,人体八大系统主要功能及其相关器官和组织,女: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男:睾丸、输精管、射精管、尿道,人体那些系统参与到踢球运动过程中?,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使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活动加强,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活动减弱。,思考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