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64135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4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师: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 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

2、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1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

3、要教义?生: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师: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生: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师: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寺白马寺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2迅速传播呢?生: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师:师: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生:生: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

4、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生:生: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师:师: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生:生: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儒、道的冲击。2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师:师:如同梁武帝就是一个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乃至后代,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很多同学都去过泰山,不知是否留意过红门宫,

5、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下面的例子会使大家对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孙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生:生: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梁武帝梁武帝佛道盛行的缩影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常屈驾 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佛,随着“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 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处处留痕处处留痕三教合一之红门宫三教合一之红门宫处处留痕

6、处处留痕三教合一之孙悟空三教合一之孙悟空3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3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师:师:“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儒学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4 4、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二、宋明理学二、宋明理学1 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朱熹。我们先来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

7、是什么?生:生: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师师:这样理学就将世界、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它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把这些思考与儒家传统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 。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理学思想虽看起来深奥,实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就从山东省实

8、验中学的校训看理学。请大家回顾我们入校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有关校训的内容,从中搜寻一下理学的踪影。生:生:我们的校训是“博学日新,德行天下” 。要求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具有渊博而精深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进步,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实验学生、教师以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请请概括:理学概括:理学认为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涵盖哪些世界本原是什么?它涵盖哪些领领域?域?4“德”作为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第一准则,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这就体现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9、德行天下,让我们能感受到理学思想所要求的社会责任。而“日新”一词就来自于二程集:“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博学日新体现了理学在格物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事理、不断地深化认识的要求。师:师:理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了儒家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宇宙、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为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又该如何选择呢?理学的回答是“存天理,灭人欲” 。下面的一组图片是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大家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生:生: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对照

10、起来我们平时对父母太缺少这些细节的关爱了。生:生:小时候妈妈为给我赶蚊子经常一宿不睡,亏那当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这样的罪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对照一下,我的妈妈比吴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吴猛差太远了。扇枕温衾扇枕温衾 恣蚊饱血恣蚊饱血扇枕温衾: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恣蚊恣蚊饱饱血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尝粪忧亲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

11、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5生:生:恶心死了,简直为了作秀不择手段啊。就我了解,那时候选拔官员孝行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时通讯传媒都不发达,大家又都争着当孝子,不来点儿“绝的”很难引起别人注意。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给大家树立榜样吧?这种榜样能效仿吗?效仿起来有意义吗?生: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当时科技不发达,我倒有别的想法。那时候没有 B 超,没有化验,要救父亲的命可能这种做法是这个儿子的唯一选择。现代科技发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付出了比这更大的代价。时代不同,科学水平不同,两位儿子却都表现出为了救父母义无反顾的勇气。有一点我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相同,就是必

12、须发自感情。生:生:我看到画上那个可爱的小宝宝,都要让这个白痴气疯了。母亲是一条生命,孩子也是一条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码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这种道德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杀人啊。生:生:还有什么一坛黄金也纯粹是编人的,就是为了愚弄人去实践这种鬼话。师:师:刚才大家的发言有感动、有怀疑、有厌恶有愤怒。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类似二十四孝图这样的通俗教材传播到民间。它把对道德的追求渗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缚、毒害着国人的精神。父父子子之孝为社会秩序的起点,有了它就会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代承袭这一

13、作法,这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学高高在上的时候,有人向它发起了挑战。2 2、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南宋某年,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朱、陆的分歧在哪里?我们随手翻开他们的诗作,就会发现里面回响着不同的声音。郭巨埋儿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

14、子。欣赏诗作品味其人欣赏诗作品味其人1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2或许你读不懂陆九渊的诗,能从中找出或许你读不懂陆九渊的诗,能从中找出“变变”与与“不变不变”的就可以了。的就可以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陆陆九渊九渊6生:生:朱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常引用。现在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还真有新发现:朱熹“格物”格出习惯来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头。生:生:陆九渊的诗不太好懂,但

15、是能看出来墟墓、涓流、拳石都是变的,不变的是“心” 。师:师:别看两人都作诗,但著作数量却天壤之别。(同学们惊叹: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还比个什么劲啊?)师:师: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朱熹主张“道问学” ,读书穷理,即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认为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让中学生弄懂朱、陆之间的差别,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比较到这儿,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生:生:格物致知。师:师: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

16、强调一个字生:生:“心” 。师:师:与格物致知相对,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 ,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 ,治学依“心” ,求理问“心” ,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于把朱熹和陆九渊的这场争论上升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我们更适合在学过哲学以后再进行,现在能不能谈谈你更愿意接受哪一方的观点呢?生:生:当然是朱熹了,不观察、不实践,不学习,光在那里问“心” ,能问出什么道道?就像那个例子里说的,飞机来了光问心静坐管用吗?著作数量相差悬殊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朱熹:朱熹:一生著书 209 卷,编纂书籍 210 卷,注释 38 卷,校勘 72 卷。 陆陆九渊: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治学方法迥然不同治学方法迥然不同 朱熹: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 陆九渊:陆九渊: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形象比喻体会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