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62707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

2、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3、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结果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

4、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png) 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眼儿媚(词牌名) 又名秋波媚 作者:王雱 (宋)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

5、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绍兴市区

6、,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