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55744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传播学(讲义提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化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周周 敏敏 第一章第一章 汉语文传播的动因汉语文传播的动因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传播的方式动物传播的方式:气味、发光、动作、声音、超声波、符号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先天的本能行为 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无法表达抽象的事物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传播的两个要素: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 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中华文化是

2、汉语文传播的基本动因。人类文化是汉语文传播的全部动因。中华文化是汉语文传播的基本动因。人类文化是汉语文传播的全部动因。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一、文化的定义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人化文化是各族人民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改造能力及其改造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主 观世界方式和成果的总和。culture: n. 文化,教养,种植,教育,发展,尊重。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 。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人文即人类文明,文化 即人文,人文即人化。所以,从字面的引申意义来看,文化就是“人类原本的自然世界经过重大变化后,而成为 有

3、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人文世界”。 二、文化的四个层次:二、文化的四个层次:21、器物文化、器物文化: 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园林、住宅、服饰、烹饪、器具等等,它们是入的 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 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 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3、观念文化、观念文化: 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 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4、行为文化:、行为文化: 是人际交

4、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三、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三、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1、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人之为人从传播起。 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类”。一句 话,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人类的文明。2、文化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享。、文化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享。 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说到底,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 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 的差异性、

5、社会性和符号性使文化传播“势所必然”并成为可能。 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性。一是社会性。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二是目的性。二是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与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成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是创造性。三是创造性。文化传播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是互动性。四是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五是永恒性。五是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 始终,是恒久长存的人类活动。 3、传播就是力量,传播就是生产力。、传播就是力量,传播就是生产力。人际传

6、播关系的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改进;产品消费定位的引导;社会价值道德的判断;社会舆论报道的导向;公共关系事件的改善;教育文化事业的优化; 4、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3四、汉语文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四、汉语文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汉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汉语文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3汉语文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积淀和传承的文化被称作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础的民族,其血缘家族结构和农业 经济的恒稳性,造就了民族文化体系发展的恒稳性、继

7、承性、积累性、深邃性、严密性和保守 性。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点:1、中华文化根基上的稳定性: 2、中华文化类型上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哲思上的独特性; 4、中华文化民俗上的丰富性; 5、中华文化精神上的自强性: 6、中华文化符号上的创造性。 五、中华文化对汉语文传播的作用五、中华文化对汉语文传播的作用 (一)维模 (二)适应 (三)优势扩散 (四)圈层传播中华文化本身固有的圈层性,造成了汉语文传播中的圈层性;汉语文圈 层普遍存在于汉语文的传体和受体之中,传播中必须了解汉语文的圈层性,注意多角度多层面 的渗透影响。 (五)系统开放有活力的中华文化系统要求全方位地开放汉语文传播系统。六

8、、汉语文传播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六、汉语文传播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导致文化融合。例如清朝的满汉文化。 (二)导致文化增殖。例如新加坡的华文和新儒教。 (三)导致文化积淀:通过人们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在汉语文符号积累的过程中,已经被 不断筛选、淘汰、改造或发扬。例如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的独尊儒术。 (四)导致文化分层:汉语文传播导致信息流的增涨和信息沟的密布,扩大了不同群体间的 文化差别。例如汉学家和汉文盲。 (五)导致文化变迁:汉语文传播导致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例如五四白话运 动。传播既是文化载体和传播既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社会水泥”,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又是人类文明

9、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是探究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重要途径。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是探究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重要途径。研究选题:研究选题:4网络时代的博客写手新闻娱乐化现象 大片时代、后大片时代的兴与衰“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湖南“脱口秀”节目的传播形态手机文化的利与弊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中国电脑游戏影响谈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第二章第二章 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 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嬗变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嬗变一、一、 什么是媒介?什么是

10、媒介? 媒介: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媒体: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 广播电台。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文字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历史信息传播系统不断复杂的历史 信息传播系统不断加速的历史(一)(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意义口语传播的意义:人类第一套传播符号体系 语言的局限性:语言的局限性:距离近、空间短、精确度差 (二)(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基础上发展起

11、来的; 文字的两个来源:文字的两个来源:社会根源:劳动当中的现实所需物质渊源:结绳记事、原始图画等符号汉字的传播功能:汉字的传播功能: 汉字是既是形象的语言,又是声音的符号印刷前时期:印刷前时期: 载体:兽骨、石头、木块、竹简(竹片)、纸 传递方式:信鸽、驿马5记录手段:手抄传播 原始媒体: 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 ,就是以手抄 文书的形式出现的。三、印刷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发明造纸术:发明造纸术:中国:蔡伦印刷术:印刷术:中国:毕昇; 西方: 古登堡公元 105 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 7 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 1045 年,宋代的毕昇发明

12、了活字印刷术 1450 年,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1456 年,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 200 本圣 经 。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 1456 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数字媒介时代:数字媒介时代:1947 年 第一台计算机投入使用 30 多吨 20 世纪 60 年代 多台计算机连接 没有中心的“渔网” 1969 年 互联网 阿帕网络秘密问世 1991 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解禁 军用转向民用 “网络”:20 世纪末最显著的媒体文化现象小结:媒介发展简史小结:媒介发展简史 1、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 2、近代平面、

13、近代平面/印刷媒介印刷媒介 15 世纪的印刷书籍 17 世纪的定期报纸 18 世纪的杂志 19 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 3、电子媒介、电子媒介 19 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 世纪 80 年代的电影 19 世纪末的唱片 20 世纪初的广播 20 世纪中期的电视 4、新媒介、新媒介 20 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大众媒介:大众媒介:6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四种大众媒介的特点:四种大众媒介的特点: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第五大众媒介:第五大

14、众媒介:手机 手机文化是一种以手机媒介为传播载体,通过手机本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其所处的 社会文化语境相互创生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和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 它包括手机的各种功能(打电话、发短信、彩信、通话、游戏等)和手机延伸出来 的文化产品(手机小说、彩铃、手机报等) 。三、媒介环境学(三、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 媒介环境学的多伦多学派成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伊尼斯是奠基人,麦克卢汉是旗手。伊尼斯伊尼斯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 波兹曼波兹曼 莱文森莱文森 媒介偏向论媒介偏向论 媒介讯息论媒介讯息论 媒介环境学媒介环境学 媒介补救论媒介补救论 1、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伊

15、尼斯的媒介偏向论 媒介的时空偏向平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口语的时空偏向平衡造就了希腊文明; 书写的空间偏向打破了这种文明,带来了帝国时代;在储存技术的补救下,印刷又重新找到时 间和空间偏向的平衡,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传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次打破了这一平衡,空 间偏向再次凌驾于时间偏向之上,人类利用技术希望补救电子媒介的时间偏向。网络媒介的发 展消解了传统的两种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 2、麦克卢汉的、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媒介三论” (1964 年理解媒介 )论述电子人,提出论述电子人,提出“延伸论延伸论”、 “讯息论讯息论”和和“冷热论冷热论”等著名的等著名的“老三论老三论”和和 14 条媒介理论,把传条媒介理论,把传 播学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播学从书斋里解放出来。 他批判工业人、悲叹印刷人、欢呼电子人,憧憬美好的未来,高扬乐观的调子。他批判工业人、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